室内外温差50℃!记者探访酷暑天里的“冷职业”

近日,江苏的气温节节攀高。外出时顶着火辣辣的太阳,你是不是会不由羡慕起那些低温环境的工作?其实,由于整个夏季都处于“忽冷忽热”的状态,在低温环境工作的人们也有着不为人知的酸甜苦辣。7月上旬,现代快报记者来到制冰厂、冷库等进行实地体验,了解这里的“清凉”工作日常。

△制作完成的冰块 高达 摄

一个打赤膊一个穿棉袄,制冰厂里的“冰火两重天” 7月7日中午,烈日炎炎,位于南通市海门区的雪飞制冰厂迎来了一天中最繁忙的时间段。在工厂内,奔涌而下的自来水被注入一个个铁槽中。利用自动化设备,装满常水的这些“模具”很快就被移动到后方的速冻池里。水池里布有冷却排管,里面装着的是大量的盐水。“盐水的凝固点低于纯水,所以在制冰过程中水池里的水也不会凝固。”工厂负责人吴雪飞说。 静止大约12个小时后,铁槽中的冰块就能成型。就和家里自制棒冰的过程一样,给这些冰块脱模是必经的一环。机器将整排铁槽浸入常温水中,经过来回多次的浸泡和摇晃之后,冰块便能顺利地从铁槽中脱出。即使有个别“不听话”,也只需要工人用铁钩轻轻一拉,就能让它立即脱模。每个百来斤的大冰块经过流水线传输,以最快的速度被送到等候在出口的保温车上,工人将冰块码得整整齐齐。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接触到的是寒冷的冰块,但工人们因为大量的体力消耗,往往反而热得满身是汗。他们打着赤膊、穿着套鞋,紧张有序地完成取冰运冰的一个个环节。


(资料图片)

△制冰车间内工人正在工作 花宇 摄

与他们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在冷藏室里操作的工人。在这里,七八千吨的冰块堆成了一座座壮观的小山,冷气弥漫,形成了团团白雾,让人几乎看不清眼前的事物。由于这里常年保持在零下2~3摄氏度的低温,工人需要穿着厚厚的棉大衣,给人以一种“穿越”到了冬天的奇妙感受。 吴雪飞告诉现代快报记者,目前制冰厂每天的产量是30多吨冰块,主要供应本地的生鲜蔬果市场。等到气温攀升到35度以上,将会迎来一年中市场需求量最大的时期。届时除了保证原本的市场供应,还需要提供给本地的工厂,日均供应量要达到七八十吨。“到时就要动用‘库存’了。气温太高的时候,在车间里即使开着空调,效果也不明显。只有放这种冰块,才能把车间的温度降下来,给工人们创造一个比较舒适的环境。”吴雪飞说,冷藏室里之所以提前储备如此大量的冰块,也是为了供应三伏天陡增的市场需求。

△冰库内存放的冰砖 花宇 摄

天然气还能制冰?新能源公司做起新“副业” 液化天然气作为燃料可发光发热,冰块则用于制冷降温,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样东西,却在江苏常熟产生了交集。常熟市天然气公司新能源分公司于2022年,开发了制冰业务,而制冰需要的冷能来源,正是管道里的天然气。 在该公司的液化天然气储配站旁,安置着两台巨大的制冰机。时值小暑,当天苏州的气温超过了32摄氏度。但现代快报记者刚一靠近两台机器,立刻感受到了丝丝凉意,使用非接触式测温枪进行测量,机器周围的空气仅有20摄氏度左右。此时一批冰块刚好制作完成,在电动传送工具的辅助下,工人将其一一推入卡车,之后它们将被运往菜市场、海鲜市场、工厂等地。 公司主管陆恒杰告诉记者,随着近几年常熟地区用气量不断增加,液化天然气储配站的供气规模也逐步增大。液化天然气需进行气化后,才能通过管道运输。而在气化过程中,天然气会释放大量冷能。“按这里去年有11000吨液化天然气被气化的量来计算,可以产生250万千瓦时的冷能,我们正是利用部分冷能进行制冰。” 据介绍,不同于传统制冰工艺,在12个小时的制冰过程中,该工艺几乎不额外耗费能量。“利用在气化时吸收热量的特性,通过特殊冷媒制剂,让水在模具中结冰成型;脱模则完全依靠太阳能热量融化来实现,非常节能环保。”经计算,1吨液化天然气气化所释放的冷能,可制得1.5吨以上的冰块,而这里目前每天可以生产16吨冰块。 值得称道的是,用这个办法做出来的冰块,比一般的冰块更为坚实,更不易融化。“因为天然气进行气化时的温度非常低,大约为-162℃,导致出来的冰块核心温度达到了-10℃,而传统工艺制作的冰块核心温度只有-7℃左右。” “传统制冰一吨需要消耗60度电,我们使用冷能制冰只需不到3度电,一天算下来可以节省900多度电。去年刚推出时,这个工艺在整个江苏都属于首创。” 每天与冰雪为伴,下班徒步“暴走”出汗 教孩子认识器材、尝试滑行、进行刹车练习……在南通森迪冰雪乐园,46岁的滑雪教练董桂强带着学生们开启滑雪体验。10岁的小学员王晨宇是安徽人,目前居住在湖南长沙,这次是跟着家人来到南通,也是第一次挑战滑雪这项运动。在董桂强的指导下,他初步掌握了滑雪的一些小技巧。在盛夏时节体验滑雪,让他也倍感新奇。

△滑雪教练指导学生滑雪 花宇 摄

董桂强的老家在黑龙江,已经有20多年的从业经验,不论春夏秋冬,在这样寒冷的环境里工作已经变成了他的日常。“但其实和北方相比,这里还不算太冷。”董桂强介绍说,在哈尔滨,冬天温度都在零下26摄氏度至27摄氏度左右,最冷能达到零下34摄氏度到35摄氏度。 董桂强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这个室内场馆的温度在零下8摄氏度到零下12摄氏度之间,他的工作时间是上午9点到晚上10点,最忙碌的时间段是下午。每天连续多个小时与冰雪为伴,出了室内馆就会迎来阵阵热浪,长此以往也会对身体造成负担。

△南通冰雪世界内景 南通冰雪世界供图

有着丰富经验的董桂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应对诀窍。“场馆本身已经在入口和出口设置了缓冲区,进去时要把身上的汗水擦掉,并在门帘风那里吹一会儿,让身体逐渐适应温度的降低。出来的时候,冷气会在经过缓冲区时挥发出来,等到了场馆外再把拉链打开。这样操作,可以避免因为温差造成感冒。”董桂强说,他目前的居住地距离工作地点有大约5公里。为了排出体内的湿气,他每天都是通过徒步晒太阳来发汗,这也能起到锻炼身体的效果,所以一直都能保持健康的状态。 内外温差50℃,记者实地体验“巨无霸”冷库 炎炎夏日,骄阳似火,户外劳动者都渴望在工作之余能吹吹空调、吃个冷饮,而在扬州万吨食品冷链有限公司,有这么一群人却要时刻注意防寒保暖。 7月6日下午2点多,室外的气温已有30多℃,记者穿着短衫薄裤等夏季“标配”来到了位于扬州食品产业园的扬州万吨食品冷链有限公司。在一栋6层楼高的巨大冷库前,记者看到了穿着厚厚的棉衣棉裤戴着棉帽的库管班长黎明师傅。像黎明这样的冷库工作者,夏天穿着大衣、棉裤的几乎是常态。

△库管班长黎明在冷库内整理货物 顾潇 摄

为了体验冷库工作,记者向冷库工作人员借了件大衣和棉帽,跟着黎明进入冷库。冷库的大门一打开,一阵寒风裹着白雾立即冲了出来,让人浑身不由得打了一个寒战。黎明告诉记者,这6层楼的冷库就是个超级大冰柜,面积达16000平方米,里边常年保持着零下18℃的低温,和外界温差有50℃以上。 记者进入库房的瞬间,感觉一秒从扬州的盛夏走入东北的初冬,除了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寒冷之外,脚踩在地面上还咯吱作响。“这是因为你的鞋底有潮气,遇到冷气后瞬间凝固。”黎明说。 此时,记者为图方便没有穿上棉裤而后悔,因为进库后有棉衣包裹的地方还可以暂时忍受冷库的寒冷,而薄薄的裤子根本无法抵御冰冷的袭击。 扬州夏日的冷库里都装着啥?记者看到,在零下18℃的冷库里,主要存放的是不同品牌的冷饮和供应餐饮渠道的鸡鸭鹅鱼肉等食材,以及不同品牌的火锅涮料、调料,还有用来做汤圆、水饺、馄饨的荠菜半成品等,满足扬州人菜篮子的供应。为了保证市场需求,工人们每天“三班倒”,24小时不间断地进货卸货,每天进出货总量达200吨左右。

△扬州万吨食品冷链有限公司内的万吨冷库 顾潇 摄

从冷库出来后,记者的眼镜和相机立即蒙上了一层白雾和水珠。“不要立刻脱掉棉袄,捂一捂再脱掉。”黎明告诉记者,长期在库房工作的人,一定要注意驱寒,“下班回家也是要喝白酒吃羊肉的,有时候还要去拔拔火罐。” 现代快报+记者严君臣花宇高达韩秋顾潇

(校对 许元华)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