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落大英博物馆的《女史箴图》何时归来?
有人说,没有一个中国人能笑着走出大英博物馆。
(资料图)
像超市货架一样紧凑摆放的瓷器,为便于运输被切割过的石碑、壁画,一尊尊被砍下的佛头 …… 这些,仅仅只是 2.3 万件中国文物中的一小部分。
近日,大英博物馆约 2000 件文物失踪引起全球网友关注,其保护文物的能力再受质疑,各国纷纷要求大英博物馆归还文物。
被誉为中国美术史的 " 开卷之图 " 的《女史箴图》,也是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流落异国的 120 年间,它曾因不当的修复方式被拦腰截成三段,险些被毁。
今天,我们就从《女史箴图》的前世今生说起,在它的坎坷命运中,窥见 2.3 万件中国文物的缩影,期盼它们早日回家。
千年前江苏人画出 " 魏晋风流 "
《女史箴图》是东晋画家顾恺之根据西晋张华写的《女史箴》内容进行创作的。画中,冯婕妤挡熊、班婕妤辞辇、修容饰性、靖恭自思 …… 一个个历代女范事迹铺陈开来。
△顾恺之
《女史箴图》美在哪里?
《江苏文库 · 研究编》之《江苏地方文化史 · 无锡卷》中提到,《女史箴图》中人物与自然并存,山势冈峦层叠,山石树木以细线勾勒,人物头发、裙边、飘带处敷色,山体则在山头树木敷色,均略加点缀,不分伯仲。这幅画还开创细线勾勒之法,以表现衣裙低垂摇曳飘举之态、山体婉转起伏之姿,生动鲜活,后人将此法发展为国画之 " 白描 "。
△《江苏文库 · 研究编》之《江苏地方文化史 · 无锡卷》
《江苏文库 · 研究编》之《江苏历代名人词典》记载,顾恺之是晋陵(今江苏无锡)人。他出身官宦之家,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是重臣,他自己则担任过大司马参军、参军、散骑常侍等。
△《江苏文库 · 研究编》之《江苏历代名人词典》
因此顾恺之非常熟悉魏晋时期贵族男女们的穿着打扮,并融入了《女史箴图》之中。画上女人的身姿、仪态、服饰、装扮,展现了她们的身份和个性,让人们得以窥见 " 魏晋风流 " 的一角。
遗憾的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都不是顾恺之的原作。据了解,现存的两幅《女史箴图》都是摹本,一幅为宋人临摹,藏于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则是唐摹本,是公认的最接近顾恺之原作的版本。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亲历者
从古至今,《女史箴图》的美打动着历代文人墨客,收藏家们更是对它充满了渴望。
据悉,唐摹本原藏于唐内廷,唐末战乱流落民间。
△《女史箴图》局部
到了宋代,《女史箴图》辗转多手。它曾在宋徽宗政和年间被收入宋内府,后来还随着宋高宗去了临安(今浙江)。它也曾成为金人的藏品,直到金亡后才又折回南宋,为权臣贾似道所得,最终再入南宋内府。
明代严嵩、顾正谊、董其昌、项墨林,清代张孝思、梁清标、高士奇 …… 都曾是《女史箴图》的主人。
乾隆年间,唐摹本《女史箴图》入藏清宫。酷爱收藏、最能盖章的乾隆皇帝十分高兴,将它与另外三幅传为北宋李公麟创作的《潇湘卧游图》《蜀川胜概图》《九歌图卷》并称 " 四美 "。
乾隆还下令将《女史箴图》重新装裱,盖上了大大小小 37 个收藏章,放在御书房时时赏玩,且在卷后画兰花一枝,并御笔题写 " 彤管芳 "。
此后,《女史箴图》长期被收藏于紫禁城建福宫的静怡轩。清末,慈禧太后当政时期,《女史箴图》又随着她一起到了颐和园。
1900 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在劫掠、焚烧颐和园时,英军第一孟加拉骑兵团的克劳伦斯 · K · 约翰逊上尉趁乱盗走《女史箴图》。
1903 年,约翰逊把《女史箴图》拿到大英博物馆,并以 25 英镑的价格卖给了大英博物馆,千年国宝自此流落异国他乡,成为中国人心中长久的牵挂。
曾被拦腰截成三段
流落大英博物馆的《女史箴图》过得好吗?
并不好。
考古学界常说 " 纸寿千年绢五百 ",可见在绢上的绘画比纸上的更加脆弱,难以保存。英国人显然不懂得如何养护这种绢本长画轴,古画没多久就出现了破损。
△《女史箴图》局部
1914 年至 1923 年间,大英博物馆对《女史箴图》进行了修复和维护。他们采用日本的方法对绢画进行了修复,为了符合日式装裱的要求,《女史箴图》被拦腰截成三段保存,大量的题跋都被裁掉,留下了难以复原的遗憾。
他们还在画上洒了一层化学药水:醋酸纤维素。原本想更好地保存古画,可事与愿违,这种酸性物质反而让《女史箴图》变得更脆,毛毛糙糙像要掉下来一样。
脆弱不堪的《女史箴图》在大英博物馆奄奄一息,直到近百年后,终于遇见了那个让它重见天日的人。
她叫邱锦仙,是大英博物馆从上海博物馆 " 挖 " 来的中国古画修复师。上世纪 80 年代,她只身来到英国,抢救那些尘封在库房中的绝世名画。
2013 年,邱锦仙了接到修复《女史箴图》的任务。她用淀粉糨糊和化学糨糊调配出的特质糨糊,增加画绢的牢度。又带领团队用 " 补绢 " 和 " 重色 " 等方法,一点点修复画面伤口。
如今,修复后的《女史箴图》一年只展出 6 周,每每亮相,都能吸引众人来一睹这幅传世之作的风采。
让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回家
《女史箴图》离开故土,已经 120 年了。
假如文物会说话,它说不定也会吟上一句 "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女史箴图》局部
而《女史箴图》坎坷的命运只是无数中国文物的一个缩影。据中国文物学会统计,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有超过 1000 万件中国文物流失到欧美、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及地区,其中,仅大英博物馆就藏有中国文物 2.3 万件。
大英博物馆第 33 号展厅入口处,赫然写着 " 中国人创造了世界上最博大和悠久的文明 "。乍看之下是自豪,细观之后是悲愤。
从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仰韶文化的彩陶、商周春秋战国的青铜器、汉代的漆器玉器,到唐三彩、宋代钧窑瓷器、元代青花、明代掐丝珐琅 …… 这里的文物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文物类别,跨越了整个中国历史。
今年 5 月 18 日,大英博物馆筹备五年的大型展览《晚清百态》开展,300 多件珍稀展品围绕宫廷、军事、艺术、日常生活以及全球交流五个主题铺陈,立体呈现了晚清社会的全貌。
△《晚清百态》展览海报
有中国网友在观展之后表示:" 当我亲眼看见大英博物馆展出的《南京条约》英方原件时,它没有发出一丝声音,却又震耳欲聋。而且皇帝龙袍和慈禧凤袍的真品居然在大英博物馆,这是何等的讽刺!"
在展厅出口处,一段秋瑾的独白引得中国人纷纷驻足停留,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觉醒,更留给观展者无限唏嘘。
△《晚清百态》展
据了解,从 1949 年至今,通过执法合作、司法诉讼、协商捐赠、抢救征集等方式,我国已经成功促成 15 万余件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回归。
让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回家,是对历史的珍视,更是对历史的正视。
文 | 现代快报 + 记者 张然 张文颖
图 | 部分图片来自大英博物馆官网
视频 | 现代快报 + 记者 储希豪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