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踪定位?数据恢复?空壳APP忽悠人充会员骗了3000多万
现代快报讯手机丢了想定位找回来,数据误删想恢复原样,心急如焚的你发现有“定位神器”“恢复大师”之类的“黑科技”APP可以下载,广告词让你无比动心。结果,充值点进去才知道,这些APP除了收钱,啥用也没有。2022年10月,南通市崇川区检察院办理了一起利用“空壳”手机APP实施诈骗案件,诈骗金额共计3000多万元。10月24日,南通市崇川区检察院对被告人官某等三人以诈骗罪提起公诉,目前案件正在审理之中,其余涉案多人正在侦查中。
急于寻回被盗手机,
充值会员发现“智商被辱”
【资料图】
“我从应用市场里下载了一个APP,号称只要充值118元成为会员后输入电话号码就能“闪电定位”,结果发现就是赤裸裸的诈骗。我觉得除了我以外应该还有很多人被骗了!”2022年2月,家住南通市崇川区的王先生报警。随后,公安机关又陆续接到几起报警。
王先生为了找到被偷的手机,通过某搜索引擎关注到一则广告,广告声称只要下载名为“手机闪电定位”的软件,输入需要定位的手机号,就能实现定位功能。然而,付费成为会员后王先生被提醒,定位成功条件是需要对方也下载该款软件并且授权。“这不是侮辱智商吗,这个软件功能有什么意义?”王先生愤而投诉无人接听,申请退款后也无下文,只好选择报警。
有类似遭遇的是徐先生。2022年5月,徐先生因工作需要,急需恢复一部分被误删的微信聊天记录,经某短视频平台刷到的一则视频广告推荐,从手机下载了“极速修复大师”,并付费118元成为会员。徐先生按照提示和要求,一步步操作下来,最后发现“修复”前提只能针对手机中已经备份的信息资料,与广告中宣传的针对已经损毁、删除信息“一键修复”的功能根本不符。
警方经侦查发现,自2021年12月份至2022年5月,江苏、浙江、广东等地公安机关已经收到同类报警88人,涉案金额6698元。“根据研判分析,诈骗规模远远不止于此。”2022年5月23日,犯罪嫌疑人官某、林某和谢某被南通警方抓获归案,一个利用手机“空壳”APP敛财诈骗的犯罪团伙逐步“显形”。
APP重新包装再上架,
多个“马甲”遍地开花
官某是一名“90后”深圳人,2016年大学本科毕业后,入职某公司成为一名从事移动终端APP开发的“程序员”,做互联网广告代理。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官某不再甘心只做“打工人”。2019年官某自主创业,注册成立了深圳某文化传媒公司,起初仍是干的老本行广告代理,一段时间后觉得挣不到几个钱,开始另谋新路。
2020年开始,官某从朋友手里接手另一家文化传媒公司,得到原公司几个APP的源代码,开始从事“数据恢复王”“闪电定位”业务,卖起了手机APP。官某拉拢前同事林某、谢某等人加入公司,林某担任公司技术部负责人,谢某主要负责推广运营,其他人员各司其职。
“现在都离不开手机,手机里存储的电子数据信息、文件要是被删除影响很大,都急于恢复;还有一部分人出于个人目的,需要知道他人的具体位置,跟踪定位的需求也很突出。”官某供述开发“定位”和“数据恢复”APP的动机,是摸清了市场需求。
这些听起来如同“黑科技”的APP真的具有如此强大的功能吗?对此,官某心知肚明,这些“空壳”APP剥去“酷炫”的包装和噱头,没有任何实质功能,就是诈骗工具。
为分散被投诉下架及刑事打击风险,官某等人先后注册了10余家公司,以两款不同功能源代码为核心,打造了7款定位功能APP和3款数据恢复类APP,并以不同公司名义上架应用市场,几人分工合作,逐渐形成了包括“空壳”App源码开发、封装上架、推广宣传、应对投诉、更新马甲在内的一整条完成产业链。
“如果某个APP被投诉的过多了,那我们就下架,重新包装下,取个新名字,换个公司名义就可以继续上架了,这样我们就能以最小的成本、最安全的方式,吸引最多的用户下载并充值。”为了最大程度“捞金”,官某等人先后在某知名搜索引擎、短视频平台投放了广告,推广、宣传时将前置条件置于隐蔽的地方,让客户误以为,无需限制条件就可实现“定位”“数据恢复”。客户一旦充值成为vip会员,即被诈骗。
检察机关提醒:
“灰色”APP产业要加强监管
2022年6月,南通市崇川区检察院以诈骗罪对官某、林某、谢某等三人批准逮捕。9月,公安机关将案件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电子数据在本案数额认定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案人员涉及的诈骗金额仅为6000余元,不符合常理。通过本院电子证据实验室比对甄别,后台数据显示官某等人用此种方式诈骗资金超过3000万元,被害人遍布全国各地。犯罪数额对于该诈骗团伙定罪量刑来说有非常巨大的影响,能查清的部分,我们绝不姑息。”承办检察官说。最终,检察机关认定官某等人诈骗犯罪数额为3200多万元。
检察官发现,如此众多的被害人,选择主动报案的却寥寥无几。官某供述:“我们的收费标准一般就是几十块,最多一百出头的样子,不算多,大部分人发现被骗了也懒得追究。”另一个原因便是,很多被害人下载“定位”APP的动机不纯,想用这个软件实施盯梢、窥探隐私等违反道德和法律的行为,即使发现被骗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检察官提醒广大网络和智能手机用户,现今网络和手机应用市场里充斥着大量“定位”“数据恢复”类的“空壳”APP,切记不要点击下载;如果发现被骗可以通过市场监管部门投诉或通过司法机关处理。此外,检察机关也向各大搜索引擎和视频平台敲响“警钟”,要加强此类“灰黑色”APP广告推广审查力度,有违规、夸大功能的APP一律不得上架,涉嫌违法犯罪的要及时将线索反馈给司法机关查办;如果审查中“睁一眼闭一眼”,造成严重后果,广告发布者也将追究法律责任。
通讯员鞠丽葛明亮现代快报+记者严君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