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消息:跨越海峡,一场三代人的寻亲之旅

“我今天终于到了外公在大陆的家,外公离世21年,这条回家的路,我等了3个月,走了3天。”台胞邱庆龄哽咽地说。2023年2月28日,已经在大陆生活了10余年的台胞邱庆龄,第一次到江苏淮安。当双脚踏在淮阴区徐溜镇张庄村土地上的那一刻,他第一次感受到根脉相连的亲情竟如此厚重。

△邱庆龄第一次走在淮安张庄村的土地上,激动与喜悦交织

2022年8月,邱庆龄收到来自台湾高雄表妹周士岚的消息,想拜托在大陆生活的他,寻找爷爷周益方在江苏淮安的亲人。邱庆龄一口应下,一场横跨三代人的寻根之旅就此启程。


(相关资料图)

初次见面:“外公,我终于来到了你的家乡”

2023年2月28日,淮安市淮阴区徐溜镇张庄村,周心和与李巧英早已等在自家院子门口,盼望着台湾亲人的到来。邱庆龄27日从上海出发,坐高铁前往淮安市,28日坐面包车一路颠簸到了徐溜镇张庄村。当双脚踏在张庄村的泥土上,望着田地上的农家小院,看到门口等着的舅舅、舅妈和村民们,他忍不住哭了出来,哽咽地说:“我现在才能体会外公跟我说,从台湾回家乡一趟不容易。我今年已经42岁了,终于来到了外公的家乡。”

△邱庆龄和舅舅周心和初次见面,两人都止不住地流泪

在红砖堆砌的农家小院,邱庆龄和舅舅周心和第一眼见到彼此,就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回来了好,回来了好。”周心和重复着简单的话语,传达着深深的牵挂。“我是你的外甥!”“我知道,终于回来了。”两代人,从未见面,却从简单的话语中立即认定了对方。

△邱庆龄和舅妈李巧英拥抱在一起

周心和带着远道而来的外甥走进供堂,面对外公周益方的黑白照片,邱庆龄摸着胸口外公送的吊坠说:“外公,我今天来到了你的家乡,帮你实现了回家的愿望,我也寻到了自己的‘根’。”三鞠躬后,邱庆龄献上了一路带来的鲜花,从口袋里掏出一张从台湾带来的外公彩色旧照,放在了供牌前。在他看来,这样外公的故事才算得上圆满。

△邱庆龄给外公周益方献花

邱庆龄知道这次见面非常难得,所以他带来了大量外公留在台湾的照片,和舅舅、舅妈一起一张张翻阅。“这个是我孙女,这个是我……这个是大闺女……”从未见过面的这家人,看着手中这一沓照片,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邱庆龄和舅舅周心和一家看老照片回忆过去

“舅舅,我给你带了一个手链,是外公以前在佛光山求来的,我想给您带上,让这根绳子将我们紧紧连在一起。”邱庆龄拿出外公留下的一串红绳手链。在台湾收拾遗物时,看到这串手链,邱庆龄就产生了将它带到淮安,送给舅舅的想法。他仔细地给舅舅周心和戴上,“希望我们再也不要分离。”邱庆龄呜咽着说。

△邱庆龄给舅舅周心和系上红手链

一家人坐在院子里的木板凳上,留下了第一张合照,邱庆龄将照片打印下来,拿出随身带着的小相框,装在了里面。“你以后每年都过来,我们都欢迎你。”远离市区的乡野间,周心和一家用最朴实的言语表达着喜悦。

寻到亲人的邱庆龄,随即给台湾的家人打了视频电话。邱庆龄的父亲作为家庭成员代表,问候了周心和一家:“我身体不好所以不能来,我们全家都很挂念你们,过段时间,想请你们来台湾看看。”他告诉周心和,父亲周益方在世时,常常念叨在大陆的亲人,今天的寻亲,会是相隔两岸的一家人重新联系在一起的起点,这份亲情将从第三代人开始继续传递下去。

△邱庆龄和舅舅周心和一家与台湾亲人通话

寻亲缘起:三代人,割舍不下的根脉牵绊

2022年8月,中秋节前夕,邱庆龄在大陆参与了一场台胞寻亲的节目录制。在台湾高雄的表妹从社交媒体上看到了他发的录制花絮,发来了消息——“哥哥,你还记得爷爷的家乡江苏淮安吗?可不可以帮忙找一找爷爷在大陆的家人?”表妹周士岚今年30岁,从小在台湾长大,小时候常听爷爷周益方讲过去在大陆的生活,对爷爷的家乡充满好奇。2002年,爷爷在台湾家中去世,20多年来,周士岚一直没有忘记爷爷口中淮安的美食、美景,“寻根”的愿望愈加强烈。终于,在2023年2月28日,借由表哥邱庆龄的帮助,她的愿望在淮安张庄村实现了。

2022年11月,邱庆龄在台办的帮助下,和舅舅周心和一家取得了联系。

周心和是周益方的儿子,1947年周益方离开淮安时,他才两三岁,对于父亲模糊的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只能靠老照片记起片段。1985年,40多岁的周心和突然收到了一封来自台湾的信件,信里诉说着对家人的思念和关心,也表达了以后一定会回淮安张庄村看一看的愿望,这封信正是已经离家38年的父亲周益方寄来的,周心和尘封的记忆被打开。1988年,离开家乡41年的周益方,第一次重新踏上了故土,从台湾到香港转机,最后抵达南京,再坐大巴辗转到淮安的张庄村,耗时3天。当时周益方是何种感受,如今已经不得而知,但此后9年,周益方都要从台湾回淮安一次,如今77岁的儿子周心和,记得父亲每次回来都会给他们看在台湾拍的照片,有时会呆上两三个月,家里人也开始习惯有这么一个在台湾的亲人。1998年,淮安的家中换了电话,在台湾的周益方联系不上家里,因为诸多原因,横跨两岸的这家人断了联系。2002年,周益方在台湾去世,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联系上在淮安的亲人。

周益方离世时,邱庆龄21岁,表妹周士岚9岁,当时的他们还不能体会这种根脉相连的感情有多厚重,但十年后,当邱庆龄为了追逐梦想来到大陆发展后,听过也见过许多台胞寻亲的故事,他愈加感到两岸同根同源不可分割,也更能体会到外公周益方离开故土的复杂感受。“我总是看别人寻亲,帮别人寻亲,今年我一定要为自己,在大陆寻亲寻根。”2022年11月4日,经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三级台办工作人员及镇村干部的“牵线搭桥”,邱庆龄终于与外公的儿子周心和取得了联系。

寻亲过程:一场接力寻亲,让台胞寻根收获大团圆结局

说起这次寻亲的故事,邱庆龄回想起来,觉得就是一个字“快”。“江苏省台办得知我想要寻亲的消息后,立马就帮我联系了淮安市台办,整个过程大约一周左右。“据邱庆龄之前了解到的信息,台胞寻亲通常要1年左右的时间,这次的速度大大超出他的预料。

淮安市淮阴区徐溜镇党委委员石云告诉记者,当时与邱庆龄联系沟通后发现,能够获取的有效寻人信息很少,只知道邱庆龄已故的爷爷叫“周逸芳”,原籍淮安,在老家还有一个儿子,却不知道名字。

邱庆龄回忆道:”‘周逸芳’是当时的淮阴县人,外公在世时曾说过,自己在淮安老家时去过一个叫‘望仙巷’的地方吃豆腐脑,味道特别好。”淮阴区根据这些信息,只查到一个叫“周孟方”的人,回家探亲的事也有,但名字对不上。

这时淮阴区台办工作人员吴雪峰的一个猜测为寻亲的困难带来了转机。“我们过去都是手写录入的原始资料,20世纪八九十年代,所有台胞回乡探亲的详细情况在上面都有记录,‘周孟方’的‘孟’字乍一看是‘孟’,细细辨别却有点像‘益’,我猜测‘周益方’很有可能就是邱庆龄要找的人。”后来经查询,她发现“周益方”于1988年至1998年期间曾9次回乡探亲,其在台配偶姓名等信息与邱庆龄提供的一致。

淮阴区徐溜镇党委委员石云等当地镇村干部得到消息后,上门核实。“周心和虽然70多岁了,但身体健康,记忆力也很好,他明确地告诉我们,他的父亲周益方去了台湾。这件事就此水落石出。”石云告诉记者。原来,1949年,周益方因历史原因去了台湾,名字变成了“周逸芳”。后来,周益方在台湾定居。1988年,周益方有了回大陆家乡探亲的机会。因为十分挂念淮安的妻儿,便迫不及待地回来了。2002年,周益方去世,两边的亲人失去了联系,于是有了后面的寻亲故事。

现在这个故事有了团圆的结局,所有故事的参与者都十分欣慰,作为故事的主人公之一,邱庆龄的感受更加深切。“我来大陆十年,在大陆有了自己的小家,寻亲的故事让他深切感受到,无论身在何处,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如今,邱庆龄已经寻到了自己的根,正计划通过自己在大陆的便捷性,帮助更多台湾年轻人在大陆寻亲寻根。

(编辑 周冬梅)

关键词: 工作人员 初次见面 农家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