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岛上学校”的未来:新学期可能只有两三名新生

“又停航了。”3月21日早上6点25分,微信公众号“江心汽渡”发布了通知,徐智军立即提醒妻子潘艳。他们赶紧跟搭班的老师打电话调课。在镇江市丹徒区江心实验学校当了20年乡村教师,这样的情形每年总要出现个四五次。


(资料图片)

△江心汽渡

他们开车赶到渡口时,长江上雨雾迷蒙,对面的江心洲勉强可见。徐智军稳了稳心神,又想起前些天校长说的话,“今年9月份秋季开学,一年级可能只有两三个新生了。”也许再过几年,就不用这样每天奔波过江了,想到这,他有点怅然若失。

△徐智军夫妇

全市规模最小的学校:114名学生和28位老师

7点46分,汽渡恢复通航。徐智军把车停到路边,夫妻俩排在队伍后面走上轮渡。10分钟不到,就到了对岸。下了船,他从渡口旁的车棚里推出电动车,载上妻子,沿着初春的林荫大道,驶往3公里外的学校。“汽渡费一个往返就要花30元,一个月下来就是600多,为了省点交通费我们到渡口就换电瓶车。”潘艳说。

△下了汽渡后,两人骑电瓶车去学校

△学校航拍

徐智军夫妇都是江心实验学校的教师,这是目前全镇江规模最小的学校,9个年级只有114名学生和28位老师。学生都是岛上的居民,老师有20人要乘汽渡上下班。

按照惯例,徐智军夫妇应该登上7点30分的汽渡,8点早自习开始时就已顺利抵达教室。如果遇上大雾大风导致的汽渡停航,他们只能在对岸等待。好在,学校给每个班都配了一名家住岛上的搭班老师,随时准备调课。

△汽渡是岛上居民外出唯一的交通工具

对交通的不便,老师们已经习惯和适应了,更让他们头疼的是教学。徐智军是四年级的班主任,教四年级和六年级数学,四年级班上只有14名学生,“在我们学校这还算多的,最少的三年级只有9个人。”加上晚辅导和中自习,每周他有18节课。课时多少他并不在意,难的是没人能交流教学工作,数学教研组3名老师分别教不同的年级。“一个年级就一个班,教学进度没法比较,遇到问题也没人能一起研讨。”

△徐智军带两个年级数学课

△潘艳在上英语课

潘艳所在的英语教研组只有2人。她师范学的也是数学专业,可因为学校缺少英语老师,她又去进修学习,取得了英语教学资格证。“教学上遇到问题,一般是跟以前调走的老同事交流,或者在QQ群里向区里同行请教。”

△笪如飞是学校唯一的体育老师

最“孤单”的要数44岁的体育老师笪如飞,从24年前进校,他就是全校唯一的体育老师。那一年来了5位新老师,如今只剩下他一人。除了体育课,他还负责学校大课间活动、体育社团、网络安全,包括教科研、安全、体艺卫等工作一手抓。

岛上面积越来越小,人口越来越少

江心洲是长江冲积而成的沙洲,四面环江的地理位置注定了它易涨易坍。59岁的语文老师周龙强是学校里最年长的教师,也是土生土长的当地人。“根据1950年测量的数据,江心洲有约38平方公里,但如今只有不足14平方公里。”

△小岛四面环江

在江心洲历史上,剧烈的坍江(注:大片土地没入江中)多次发生。最近一次大规模的坍江发生在2012年10月13日,共坍失面积约210亩,民房7户28间。

一方面小岛面积在不断缩小,另一方面年轻人的工作机会也在不断减少。近几年来,为了保护长江生态,江心洲的多家船厂陆续拆除关闭,其他的工厂企业则因各种原因,有的拆除,有的搬离。

“2020年7月长江洪水,岛上防汛形势严峻,为了安全居民都被撤走了,在大学城住了十几天。当时还有消息说要整体搬迁,后来也不了了之。”村民金超说,大家都希望能架座桥。不过岛上人口少,又要跨长江主航道,建桥耗资巨大,至于江心洲未来发展如何规划,岛上的人心里也没底。

△周龙强在备课

“大的方面看,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趋势,但对小岛来说,企业没有了,年轻人就留不下来,很多人都在市里买了房,孩子也跟着出去上学了。”周龙强印象中,岛上常住人口一度达到1.8万人,但如今只剩下3000多常住人口,大多数是老人,在读的学生更是逐年锐减。

周龙强曾经负责学生的学籍管理,“1985年、86年的时候,初中有700个学生,小学还有2500人。”当时,岛上光小学就有4所,但1997年,合并成3所;2000年,合并成1所;2001年,中小学合并成目前的江心实验学校。

△校长李春新

“2007年,江心实验学校还有学生513人,2008年430人,2012年221人……2015年就减少到200以下了,之后每年都以几十的人数递减。”谈到现状,江心实验学校校长李春新万分无奈。

增加的轮渡班次,为“回家路”加速

对于农村家庭来说,把孩子转到市里读书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大多数家庭还是父母外出工作,孩子留守在家,由老人照顾。这也要求老师们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在学生身上。

△孩子们在操场活动

“孩子学习方面出了问题,只能和老人沟通,效果其实不理想。”初一年级班主任徐慧说,虽然父母们可以通过手机联系,但经常因为距离问题鞭长莫及,学生的教育转身又被丢给了家里老人。

家长们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们也在想方设法补救。初一男生梁梓航的爸爸在市区工作,一周难得一见,妈妈吴静工作的企业离渡口不远,一下班,她就可以第一时间赶回来,陪孩子学习。

△徐慧(左一)在家访

3月21日晚,徐慧老师来家访,聊了一会学习后,吴静感慨孩子没有太多同龄的玩伴。但遗憾的同时,她又很快宽慰下来,“虽然现在每天往返很辛苦,但为了孩子的教育我觉得也值,班上就11个学生,老师们很负责任,孩子相当于享受了‘一对一小班教育’,教学质量有保证。这可是其他市区学校没有的待遇。”

老师们的努力并不只限于抓教学,吴静不知道的是,她能每天下班之后赶轮渡回家陪孩子,老师们也出了几分力。

△现在的汽渡时刻表

曾经,汽渡的班次并不像现在这样每半小时一趟,下午5点半和晚上8点半之间,3个小时没班次。很多家长下班后赶不上5点半这班,就只能在岸上等,到家时孩子都快睡觉了。

“当时我们班30个学生中,父母外出打工的有25人,每天可以按时回家的只有6人……”2018年,周龙强写给交通主管部门一封信。他建议在19:00—19:30之间增加一个班次。这样一来,当年全校159名学生,就有差不多一半家长可以提前赶到家。

不久,汽渡增加了班次。由于江心洲拥有优越的生态环境,美丽的田园风光,这几年名气越来越大,随着上岛的游客逐渐增多,节假日车流量大时,要两班汽渡同时开。

“哪怕剩最后一个学生,我们都会教下去”

然而,老师们的努力并不能改变学生越来越少的现实。“去年就有家长传言学校要搬。”家长石艳霞说,她的一双儿女都在江心实验学校就读,学校里的风吹草动是家长们密切关注的话题。这两年,因为传言,她身边的一些朋友已经陆陆续续带着孩子去市区上学了。“如果中途学校撤了,转学太麻烦。”

孙洁也不想上初一的女儿转学。近几年,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有的考上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名校,孙洁觉得,跟这里“小班教学好,老师很负责,抓得紧”是分不开的。

△学校航拍图

校长李春新不久前对秋学期一年级的生源做了统计。岛上唯一的幼儿园大中小班共15名孩子,大班5个孩子中,只有两三名家长表示会留下来就读,这也意味着一年级将只有两三名学生。

△幼儿园门口

王玉德就是其中一位家长,一提到孙子上学的事,他的语气就焦灼起来,“儿子儿媳都在工厂,两班倒,一天12小时,难得回来,如果学校到时候真的不开了,我们怎么办哦。”

"哪怕剩最后一个学生,我们都会教下去。"李春新很肯定地说。但如果学生太少,如何开班成了他也无法解决的难题。对于下一步学校如何开班,丹徒区教育局正在研究。

△谈添艺是学校最年轻的老师

作为学校最年轻的老师,95后的谈添艺对这个问题更愿意顺其自然。“我就想好好上课,带好一届届的学生。”

△学生们放在礼物里的信

谈添艺非常喜欢这里的孩子,“很淳朴、听话,小学生很可爱,嘴很甜,有时候会抱你一下。”她当班主任的第二年,有一次晚自习前去教室时,发现讲台上放着一个包装精美的礼盒,打开一看里面是一个晶莹的玻璃罐子,装满了五颜六色的纸折星星、千纸鹤和爱心,小灯一闪一闪的,煞是好看。旁边还有一张小纸条,“别人的礼物是金意,我们的礼物是情意。我们会努力提升学习,共同改变,共同进步。”

“那一刻,真的很温暖。”

现代快报+记者 常毅 曹德伟 摄影 王曦 张星宇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