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至百万年前,下至宋元!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一百万年前的“郧县人”,长什么样?


【资料图】

王安石笔下的州桥,如今安在?

3月28日,“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山东临淄赵家徐姚遗址、山西兴县碧村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等十个项目入选。

△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考古方舱内景

【专家说】

“这是一个异乎寻常的‘大年’”

“我做了十几年评委,今年的选择是最艰难的。”参与评审的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说,“总体上看,今年是异乎寻常的‘大年’,好项目特别多。进入终评的7项史前时期考古发现,放在往年每一个都能入选十大。”

王巍认为,今年的十大考古发现除了项目多,还有几大特点,说明近年来考古工作一直在持续发展。

首先,主动发掘项目比往年有所增加。王巍说,2022年共有1000多个考古项目,其中主动发掘有200多个,既有已经持续20多年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也有“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有力地推动考古科学化进展。

其次,基本建设考古也依然能出彩。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都是在配合建设过程中发现的,“尤其是朔门古港,我们听说,温州市准备把原计划的空中高架改成隧道,就为了保护这个珍贵的遗址。”

另外,年代均衡也是2022年考古的一大特点,上至史前和夏商周时期,下至宋元……众多发现实证了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考古能揭示出当时生动的生活画面,民族融合、文化交融、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都在里面。”

【项目】

100万年!湖北十堰发现“郧县人”3号头盖骨

100万年前的人类长什么模样?湖北十堰发现的“郧县人”3号头盖骨,通过科技复原可以揭开这个谜团。

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坐落于汉江北岸,曲远河口西边。遗址因为曾发现两具100万年前的直立人头盖骨化石(俗称“郧县人”)而闻名,是一处集古人类化石、古动物化石和石制品三位一体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2021年起,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武汉大学、郧县博物馆、十堰市博物馆等单位,组成多学科交叉的考古团队,对遗址开展新一轮发掘与研究。

△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出土“郧县人3号头骨”

2022年5月18日,在距“郧县人”1号头骨发现33年后的同一天,在相距33米远的考古发掘地层壁面上,“郧县人”3号头骨面世。新发现的“郧县人”3号头骨保存完好,形态清晰,具有直立人的体质特征。3号头骨形态基本正常,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形,所能提供的性状信息比以前发现的两具头骨更丰富而真实,会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前两具头骨变形的缺憾。

专家认为,“郧县人”3号头骨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保留该阶段人类重要而稀缺的解剖学特征;该化石处在古人类近200万年演化历程的中间和关键环节上,为探讨东亚古人类演化模式、东亚直立人来源、东亚直立人与智人演化关系等重大课题提供了详实而关键的化石及文化证据。

3500多年前的都城,已形成“网格化”布局

传说中的“夏朝”是真实存在的吗?那时的城市是什么样子的?人们用着哪些器具?位于河南洛阳盆地中东部的二里头遗址中,也许就埋藏着这些答案。

△河南偃师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

二里头遗址现存面积300万平方米,自1959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在这里陆续发现了主干道路网络、宫城、贵族墓葬、绿松石龙等重要遗存,确认它是中国青铜时代最早具有明确规划的大型都城。不少专家认为,二里头遗址很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夏都”。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领队赵海涛介绍,从2019年开始,他们对二里头遗址展开了新一轮发掘,发掘总面积达5000余平方米。在中心区,考古工作者新发现的主干道路及其两侧墙垣,揭示二里头都城为宫城居中、显贵拱卫、分层规划、分区而居、区外设墙、居葬合一的多网格式布局,这是二里头都城布局考古中的一项重大突破。

△二里头都邑8号基址、宫城西南与作坊区西北部

除了“网格化”的都城,本次考古过程中,专家们还在遗址西北角发现大量带漆陶,提示周边可能存在制漆作坊,还首次发现了较丰富的制陶遗存和骨器、角器加工作坊现场。用动物的骨头和角做出的箭头、锥、簪子……新发现不仅填补了二里头都邑布局和手工业考古的空白,也让今天的人们窥见了3500多年前人们的生活状态。

千年壁画太精致,王安石笔下的州桥找到了!

王安石“今夜重闻旧呜咽,却看山月话州桥”;梅尧臣“堤上残风雪,桥边盛酒楼”;范成大“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这些千古传唱的诗篇都和河南开封的州桥有关。

州桥在哪,长什么样?本次入选的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给出了答案。

△州桥遗址全景

自2018年开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州桥遗址开展了持续性的考古发掘工作。截至目前,州桥遗址共完成发掘面积4400平方米,发现不同时期各类遗存117处。除了发现汴河河道及其南北两岸河堤、州桥本体外,另发现有不同时期的灰坑、墓葬、水井、房屋建筑基址、灶、排水道、沟等遗迹110余处,出土遗物达6万余件。

发布会上,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学术院长霍巍介绍,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位于北宋的东京城御街和大运河的汴河段交叉点上。“州桥不仅是标志性的建筑,还是一个节点,它联通了北宋的汴京以及大运河。而且从建筑的遗存情况来看,通过考古工作者的努力,我们基本搞清楚了宋代它是一个平梁结构,到了明代变成单拱结构。”

△州桥东侧汴河南岸石壁

最难能可贵的是,考古专家们在州桥东侧汴河河道两岸发现了大型浮雕石壁。州桥东侧汴河南岸石壁石壁中一匹海马、两只仙鹤构成一组图案,根据石壁上的编码推测每幅石雕壁画总长度约为30米。

该壁画被认为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北宋时期体量最大的石刻壁画,代表了北宋时期石作制度的最高规格和雕刻技术的最高水平。

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重现繁华的海上丝绸之路

早在西方主导的大航海时代来临之前,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其实已兴盛了千年。不过,多年来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各地,一直没能在考古中发现具有强力支撑作用的港口遗址。如今,这个空白终于被朔门古港遗址填上了。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位于温州市鹿城区望江东路东段、温州古城朔门外,遗址总面积达20万平方米。

△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

2021年到2022年,考古工作者们发掘了约5000平方米的土地,发现的主要遗迹有古城水、陆城门相关建筑遗存、8座码头、1条木栈道、多组干栏式建筑、成片房址、水井等。此外,还出土了2艘沉船、数以10吨计的宋元瓷片以及漆木器、琉璃、砖雕等大量遗物,各类遗存年代跨度从北宋延续至民国,尤以宋元为主。

朔门古港遗址的发掘,生动勾勒出宋元时期温州港的宏阔场景,重现了“温州外滩”的繁华景象,凸显了温州古城港、城一体的规划特色。

“这个遗址的重要性在于,它为我们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了一个非常难得的港口遗址。”霍巍说。在他看来,温州朔门古港遗址中,港口、城市、航道标识三位一体,形成了一个完成的体系,具有水陆相连、江海一体的特点。“在海上丝绸之路申遗体系上面,港口类遗产的关键性缺乏,因为它的发现被补足了。也可以说,它是迄今为止,海内外海上丝绸之路港口遗址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

【链接】

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

2.山东临淄赵家徐姚遗址

3.山西兴县碧村遗址

4.河南偃师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

5.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

6.陕西旬邑西头遗址

7.贵州贵安新区大松山墓群

8.吉林珲春古城村寺庙址

9.河南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

10.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

现代快报+记者胡玉梅张文颖裴诗语/文

(视频制作 钱念秋)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