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亮程最新散文集《我的孤独在人群中》:携带孤独在人世间行走

近日,著名散文家刘亮程的最新散文集《我的孤独在人群中》由时代华语出版发行,一经上市引发“刘亮程迷”的关注。他说:“这本书写我从小到大的孤独。一个人携带着自己所不知道的孤独在人世间行走。”

刘亮程被读者和媒体誉为“乡村哲学家”“自然文学大师”“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当代陶渊明”。他的散文集处女作《一个人的村庄》自1998年问世以来,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赢得无数读者、众多知名作家、评论家的赞誉,已成为乡村、自然散文中难以超越的经典。

翻开《我的孤独在人群中》,读者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细节:全书内容分为三个章节,章节名称分别是“我的”“孤独”“在人群中”——合起来正好是书名。


(相关资料图)

△刘亮程

“孤独并不是一件不好的事。”刘亮程说。

其实刘亮程在他的文章中很少说“孤独”这两个字,但是,“当我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知道我是孤独的。因为一个人只有孤独时,他才完全是他自己,他跟世界才是一对一的。孤独是一种完整的自我,孤独是可以让人享受的”。

刘亮程认为,孤独塑造一个人,塑造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不同。“人在孤独时,一个人独自面对自己、面对世界时,他才能听清这个世界的声音,才能看到对面那个完整的世界。他才真正找到自己。”

刘亮程鼓励年轻人“好好地去发现和拥有自己的孤独,这都是自己独有的财富”。

不过他同时建议年轻人“不要过分追求安静”。

今年61岁的刘亮程平时居住在乌鲁木齐东边200多公里的木垒县菜籽沟村。“远离了城市,远离了很多应酬,有更多的时间去写,去写一整本书。”刘亮程很享受这种安静的生活工作状态。“对于我这个年龄,安静是一种获得。但是对于年轻人来说,你何必要安静呢?不安静正是年轻人生活的一种最佳状态。如果早早就像我这样安静了,那可能太早了,太一事无成。所以,年轻人不要过分追求安静。”

刘亮程还有一个雅号,叫“当代陶渊明”。

200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刘亮程来到了木垒县菜籽沟村。此后他创办“木垒书院”,长居于此,过起了陶渊明般的“耕读生活”。孤独、安静不意味着与人与世隔绝,刘亮程邀请了众多作家、画家、摄影家入驻木垒书院,并“致力于将木垒书院规划建设成为新疆乃至丝路沿线最有活力和影响力的国学书院”。

木垒书院面积比较大,有40多亩地。刘亮程每年都会招募一些志愿者来书院跟他一起过“耕读生活”。

“平常就会招募两三个或者三四个志愿者,连续不间断。规定每个志愿者有十天左右的耕读志愿期吧。”刘亮程什么农活都会干,还会编筐、做木工。“志愿者来这儿主要是跟我一块去劳作,主要是‘耕’,读的时间相对少。我们这儿也有很多书籍,但是志愿者们来这儿更喜欢跟我一块去劳作。现在的年轻人读书已经够多,但是动手能力差。我带着他们种菜、做手工、做一段篱笆,或者做做木工活,让他们有一种自己动手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

“该学习学习,该讨论讨论。没有问题了,就一起去干活。”刘亮程说。

青年时离开“一个人的村庄”,中年时来到“一群人的村庄”,这就是刘亮程的人生轨迹,也是他的文学地理路线图。刘亮程另外两部重要的文学作品、长篇小说《捎话》和《本巴》就创作完成于木垒书院。

他的创作当然仍在继续。

毕竟,谁也说不清,当刘亮程走出村庄,又走进村庄,他是走进了孤独,还是走出了孤独——还是一直孤独。

不管怎样,《我的孤独在人群中》,将成为木垒书院刘亮程作品书架中新的一员。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