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人,读书种子! 每日消息

世界读书日(4月23日),来听听“读书种子”的励志故事。


(资料图片)

江苏自古“读书种子”特别多。吴公子季札出使鲁国,他对《诗经》的点评震惊四座;常熟人言偃是“孔门十哲”中年纪最小的;马背上的天下的刘邦家族,也出了著名学者刘向、刘歆父子……

什么是“读书种子”?就是无论贫穷还是富贵,无论顺境或是逆境,都要坚持读书。

《江苏文库·文献编》主编,南京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所长、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程章灿认为,南朝刘孝标就是一颗典型的“读书种子”。

读《世说新语》的人常常注意到,“刘义庆撰”“刘孝标注”几乎都是联合署名。

刘义庆是南朝宋临川王,曾经担任当时的“国家图书馆馆长”,阅遍皇家典籍。

刘孝标何许人?他凭什么和临川王“绑定”?他作的注,凭什么与原著“齐飞”?

和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刘义庆不一样,刘孝标一生漂泊、贫穷、不幸、曲折。他,生长在贫瘠的土壤里,依然生根、发芽,开出花来。《世说新语注》就是那朵芬芳娇艳的花。

“刘孝标是个苦孩子。”程章灿说,南朝刘宋末年,他出生在南京。刚满周岁,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离开南朝都城建康(今南京),回了山东老家。

更不幸的是,回到老家没几年,当时的山东一带被北魏攻陷,成了北朝领土。刘孝标一家成了北魏军队的俘虏,被卖给富人家做家奴。

这样的条件下,他还是寻找一切机会读书。幸运的是,主人刘宝是个好人,资助他读书。

后来,他又流落到了更北的地方,山西大同一带。因为贫穷,没法生活,他和母亲不得不出了家,住到寺院里。

寺院里很多僧人都不认识字。刘孝标虽然穷,但他会读书、会写字。当时有一个僧人翻译佛经,刘孝标就负责记录。他因此接触了很多佛教典籍。

然而,在那个时代,读书并没有改变他的命运。

在北朝,他是被打入另册的人。因为他是从南朝过去的,而且他有一个叔叔在南朝当官,所以北朝根本不信任他。

24岁那年,他找了一个机会逃回南朝,回到了南京。

在南朝,刘孝标自己写书、注书,也参加了编书。他不只学问做得好,文章写得也很好。南朝昭明太子萧统编的《文选》,就选了刘孝标的两篇文章。

因为书读得好,也引起了很多人嫉妒,包括梁武帝和当时执政大臣。

在这样身世、这样的处境之下,他还是留下了文化“名注”——《世说新语注》。

“世界文学之都”南京,曾评选出24部历代文化名著,其中就有《世说新语》。

“我们今天读《世说新语》,除了要读正文之外,刘孝标的注也很重要,内容特别丰富、文献特别珍贵。从注文也可以看出,这个人多么渊博。”程章灿说。

刘孝标的“名注”有多了不起?《世说新语》正文不过6万多字,但是刘孝标注文有9万字,是正文的1. 5倍。《世说新语》一共有1130条,每一条平均正文 54 个字,刘孝标的注平均80个字。

刘孝标为《世说新语》作注,是为之注入了灵魂。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世说新语》是依赖刘注得以流传。

他是一个不幸的人,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长按识别二维码回看直播,听“江苏人的读书故事”↓↓↓

文|现代快报+记者 刘静妍

图|现代快报+记者钱念秋

视频|现代快报+记者 钱念秋 刘静妍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