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收藏一千多部胶片拷贝,他想建一座老电影博物馆

炎炎夏日,各大影院人气火爆,吹着空调喝着饮料看部电影,是如今市民们的不二选择。相比之下,过去街里街坊围坐在一起,观看露天放映的胶片电影,已成为一代人的珍贵回忆。在苏州吴江,有一名爱好电影收藏的企业家吴方忠,他花了 5 年的时间,收藏了一千多部胶片电影拷贝,只为了留住历史、留住岁月的印记。8 月 3 日,吴方忠在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时说:" 我想让子孙后代看看,这是属于我们这代人的童年记忆。"

△ 吴方忠在清理放映机上的灰尘

各种型号胶片应有尽有,常年 24 小时恒温保管


(相关资料图)

吴方忠是吴江当地的一名企业家,所有收藏来的 " 宝贝 " 都专门存放在他公司 5 楼的库房里。据他介绍,不同型号的胶片、不同年代的电影放映机、数以百计的几乎绝版的放映机配件、与电影相关的各种珍贵资料 ……500 平方米的 " 老电影片库 " 可谓应有尽有。走进库房,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幅巨大的幕布,幕布正前方摆放着一台台老式放映机," 我每天都会打理,空的时候修复下放映机,时常还会用放映机放电影,给朋友们看,顺便测试下机器的放映效果。" 吴方忠介绍,库房里的每一台机器经过自己的修复,都可以正常运转。

△ 吴方忠收藏的放映机

说话间,吴方忠带着记者来到了一扇白色房门前,打开门,一丝凉意扑面而来。屋内的架子上放着各种老电影胶片拷贝,8 毫米、9.5 毫米、16 毫米、35 毫米、70 毫米胶片,还有中国特有的 8.75 毫米胶片,全部分门别类地整理存放,其中不少装胶片的铁盒已生了锈。

△ 吴方忠收藏的电影胶片

吴方忠介绍,胶片的储存要求很高,房间必须保证通风、防尘、防潮、防火,还要避免胶片受到强光照射。" 最重要的就是保证湿度,如果湿度过高,胶片就会粘连在一起,时间一长胶片就成废片了。" 为此,吴方忠不惜成本地在库房安装 24 小时恒温空调,并专门为这些拷贝定制铝质片箱,层层加以保护,尽可能延长胶片的寿命。" 这个房间的温度常年控制在 20 ℃以下,湿度保持在 45 ℃左右。" 吴方忠说。

△ 吴方忠收藏的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电影票

《闪闪的红星》《解放大西北》《建国大业》《宝贝计划》…… 无论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还是近些年的优秀电影,这里统统都有。在吴方忠看来,一部电影能反映拍摄时所处的那个时代,通过它记录下来的东西,能看到当时的生活风貌、社会发展。因此,每次收到电影胶片,吴方忠总会耐下性子仔仔细细检查,将散乱的胶片一一捋顺,掸去灰尘,再上一层蜡,然后才收起来存放。

5 年收藏一千多部胶片电影拷贝,只为一份情怀

吴方忠与这些老电影有着深厚的感情,因为他的童年最快乐的事情就是看露天电影。他说,那时候知道要放露天电影,乡亲们就像过年一样开心。" 我们吴江是水乡,放映员都是坐着船,载着机器,顺着河流,一路划船到乡下给我们放电影。每到傍晚,大家手里拿着椅子、胳膊夹着小板凳,成群结队从四面八方赶来看电影,非常热闹。" 吴方忠回忆说,有时候一个电影拷贝几个场地同时放,还要等跑片员送片,甚至等到半夜。那种期待和迫切是现在人们打开手机、走进影院所体会不到的。

△ 吴方忠收藏的放映机和手工画

上世纪七十年代,热爱电影的吴方忠成了一名电影放映员。3 年的工作经历,让他近距离了解电影,摸透了胶片放映机的性能,对他日后收藏、维修老式放映机有很大帮助。随着社会的发展,胶片电影也有淡出人们生活的那一天。离开放映员岗位后,吴方忠开始经商,经过二十几年的打拼,他积累了一些财富,但他的生活却与电影日渐疏离。"2017 年元旦,我接到一个朋友的电话,得知 1956 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神话题材黄梅戏电影《天仙配》的一个拷贝,在海外拍卖引发关注。我本身喜欢戏曲,不希望这些东西流落海外,所以就收藏了回来。" 从那之后,吴方忠正式开启了他的电影收藏之路。

5 年来,他 " 挥霍 " 四百多万元,收藏了一千多部胶片电影拷贝,近五十台各种型号的电影放映机,数以百计的各种几乎绝版的放映机配件,数以千计的各种珍贵电影资料。这期间,吴方忠线上加入全国收藏老电影胶片的联络群,随时随地了解老电影胶片的信息,线下又四处找电影发行公司打听信息。" 这些电影胶片都是很珍贵的历史记忆,所以我收藏它们‘只进不出’,不会出卖以此牟利。不过,今年的一次收藏经历让我内心触动很大。" 吴方忠说,他在网上认识了一名 71 岁的电影收藏爱好者万先生,老人一家没有经济收入来源,生活拮据,无奈之下,决定将收藏多年的电影胶片卖出去,以缓解家里的经济压力。见此情形,吴方忠内心十分动容,赶赴湖南找到老人,将电影胶片收了回来。

" 很多离退休老人来这看过收藏的电影后,都感觉又回到了童年时代。他们和我一样,也想让子孙后代了解爷爷奶奶的童年是什么样子。"5 年收藏之路,种种经历,种种感悟,让吴方忠萌生了新的想法——建立一座老电影博物馆,让藏品面向社会,用于参观、研学,让年轻一代了解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

现代快报 + 记者 徐晓安

(校对 李凯波)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