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余首古诗词中解密历史谜团,新书《诗话玄武湖》发布
玄武湖在六朝时期是整体还是部分被纳入皇家园林?在宋代被废为田后完全消失了吗?乾隆为何要在湖边敕建一座不驻的南巡行宫?这些问题都可以在新书《诗话玄武湖》中找到答案。8月4日,《诗话玄武湖》新书发布会暨江苏省楹联文化景区揭牌仪式在玄武湖梁洲举行。翻开这本新书,犹如身处南京玄武湖,既能一眼千年,又能感受到诗词文化在生生不息中赓续。
关于玄武湖的“十万个为什么”,都能在新书中找到答案
曾成为皇家园林,也曾被废湖为田,还曾成为绝密的“国家档案馆”……玄武湖的神秘,在历史中留下无数谜团。关于这些谜团的答案,藏在古人留下的诗句里。翻开新书《诗话玄武湖》,一首首古诗词展现玄武湖的千年风采。在解读相关诗词时,书中引经据典,条分缕析,争取为疑问提供“标准”答案,就争议抛砖引玉。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比如,玄武湖在六朝时期是整体还是部分被纳入皇家园林?可以从书中收录的《登覆舟山望湖北》一诗中找到答案。南朝诗人刘孝威在覆舟山上登高北望,“堂皇更隐映,松灌杂交加”一句用南岸金碧辉煌的宫阙林立交代了其皇家园林的属性,“荇蒲浮新叶,渔舟绕落花。浴童竞浅岸,漂女择平沙”两句中,诗人用渔舟、浴童、漂女展现出一幅祥和、安乐的农家图,这说明六朝时的玄武湖不仅仅为皇家所钟、士族所爱,也为百姓共享。也许正是因为当时玄武湖面积是今天的四倍之大,所以才没有完全成为皇家禁苑。
此外,玄武湖明朝时期为一代禁地——后湖黄册库,对今人来说几乎是谜一般的存在。这个神秘禁地在当时人心目中的地位如何?人们对黄册制度是怎样的认知?值湖官员工作之余如何休闲娱乐?诸多的问题,在书中均能找到答案。比如明代薛瑄《玄武波澄》一诗中,“五夜天低转斗魁”一句中的“五夜”是什么意思?后湖黄册库钦定每月逢一、六日开放过湖,所以每次值湖需要度过五个夜晚。书中《历史印记篇》一章中,明代的诗词数量最多,所选诗作的作者以各自不同的身份,全方位、多角度为读者揭秘明朝的“天下图藉府”。
收录200余首古诗词,还原文脉悠长的玄武湖
自六朝以来,历代吟诵玄武湖的诗词、散曲、楹联成千累万,《诗话玄武湖》从中精心筛选出诗词200余首、楹联30余副,分为《江南佳丽地》《历史印记篇》《诗词故事篇》《2020年诗词楹联大赛》和《楹联篇》五个篇章。
△南京市公园管理处办公室副主任,《诗话玄武湖》执行主编胡凯
本书执行主编、玄武湖公园管理处办公室副主任胡凯在新书发布会上介绍,新书紧扣“诗话”二字,本着人有我简、人无我详的原则,以说史为主,鉴赏为辅,通过诗史结合,以诗证史,以史说诗,并旁引曲证,试图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丰富读诗赏诗的背景资料,力争让读者窥斑见豹,了解一个文脉悠长、仪态万方的玄武湖。“这本书的出版,也折射出南京的千年文脉。在一座湖里,我们可以精心挑选出那么多优美的诗歌,这也是南京这座‘世界文学之都’的一个体现。”胡凯说。
据了解,近年来,玄武湖景区着力将历史文化基础性研究成果固化,因此率先启动了《诗话玄武湖》编纂工作,下一步还将推出一系列书籍作品。
“江苏省楹联文化景区”揭牌,传统文化为文旅赋能
玄武湖景区的亭台楼阁曾有许多楹联,它们是玄武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书中用专门的篇章收录楹联,记载着古今文人咏湖怀古的佳作。活动当天,玄武湖景区“江苏省楹联文化景区”和“江苏省楹联研究会创作基地”同步揭牌。
玄武湖是历史文化名湖,拥有灵秀的江南美景、厚重的历史底蕴、鲜明的文化特色。近五年来,景区陆续建成开放武庙闸历史文化展馆、明后湖黄册库遗址展馆和玄武湖湖史馆,彰显玄武湖厚重、独特的历史人文底蕴。同时,举办诗词楹联大赛、玄武湖端午诗会等文化活动,开展楹联名家采风,开辟玄武湖讲堂,大力弘扬以诗词、楹联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目前,一些楹联大赛的获奖作品和当代楹联名家的采风作品已陆续走进了景区的亭台楼阁,为湖光增色,吸引游客驻足品读。当天“江苏省楹联文化景区”和“江苏省楹联研究会创作基地”揭牌,是景区重视文化公园建设,特别是大力推进诗联文化建设,积极利用传统文化赋能、进一步促进文旅融合的重要阶段性成果。
现代快报+记者张然/文施向辉/摄
(校对 张静超 )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