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路韵河 | 豪放派苏东坡也恨别?徐州话念给你听!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


(相关资料图)

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

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

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

寄我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宋·苏轼《江城子·恨别》

是什么让豪放派苏东坡也恨别?

徐州话读念苏词是什么味道?

本期诗路韵河邀请徐州邳州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杨光正领读徐州话版《江城子·恨别》。

“这首词情真、景真,抒发了他对徐州无限留恋、依依惜别的感情。”杨光正介绍,北宋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轼在徐州满打满算做了两年知州,被朝廷调往浙江湖州做知州。在大运河赶往湖州的航船上,他写下了这首《江城子·恨别》。

北宋熙宁十年(1077),苏轼出任徐州知州,到任四个月,就遇上了史上罕见的一场洪灾。夺得抗洪抢险胜利之后,他又开始筹措徐州防洪的百年大计,在第二年动工重修外城。与此同时,一座抗洪胜利的纪念楼拔地而起,他亲自起名“黄楼”。

“水至而民不恐”“水大至而民不溃”“水既去而民益亲”……黄楼上铭刻的诸多诗赋中,苏辙(字子由)的《黄楼赋》最懂东坡的心。

来徐州前一年的中秋,密州超然台上,苏轼欢饮达旦,只是纵然大醉,也抑制不住对弟弟子由的思念,于是写下了著名的《水调歌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个夙愿,一年之后照进现实。离别七年之久,他和弟弟子由在徐州重逢,兄弟俩难得地相聚一百多天。

那一年的中秋节,他们在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在摇曳的小船上听丝竹演奏《凉州曲》,鼓吹助清赏。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在那个车马都慢的年代,对于这对聚少离多的兄弟而言,这样的短暂相逢已足够回味一生。

苏轼的《水调歌头》太有名。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第二年,苏辙也写了一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原来,“去年今夕”身在东武(今山东诸城)的子由,和哥哥仰望同一轮明月,直叹“明月不胜愁”。

相聚的美好时光总是短暂。离别时分,纵使豪放如东坡,也不禁感叹:“寄我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征集!

中国大运河全媒体平台“诗路韵河”栏目推出系列视频,邀请各地曲艺名家、方言发音人、大中小学师生等社会各界人士,用运河边的方言读运河诗词。

截至目前,“诗路韵河”栏目已经推出三期。我们听评弹演员用苏州话领读《枫桥夜泊》,听清曲传承人用扬州话领读《春江花月夜》,听方言学者用镇江话领读《次北固山下》。

想一起“卷”起来,为展示运河边的乡音和诗词之美助力一把吗?

关注“中国大运河”微信公众号,给我们留言,用运河方言诵读运河诗词,一起来展示吧!

留言格式:“诗路韵河+xx地方方言+诗词题目+姓名+联系电话”

文 | 现代快报+记者 刘静妍 邢志刚 马壮壮

本文参考:莫砺锋《漫话东坡》,程章灿、赫兆丰《大运河古诗词三百首》

视频素材来源:赵京林 董跃进 拍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