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运河城市论坛丨探索新方式、新路径,国内外专家为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建言献策

“江苏是孕育大运河的摇篮,也是大运河河道最长、流经城市最多、运河遗产最丰富的省份。大运河深深影响了江苏的地形地貌,奠定了江苏的城镇格局,孕育了江苏的文化特质。”8月24日下午,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南京博物院党委书记拾峰在2023年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分论坛开幕式上如是说。

大运河是世界最长、中国最重要的人工运河,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中华文明标志性象征。江苏始终以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的态度,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放在首要位置,着力做好保护、传承、利用三篇文章。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南京博物院党委书记拾峰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论坛上,国内外专家们围绕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主题,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于冰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于冰认为,中国大运河和意大利阿匹亚古道,都是由国家建设运行的古代基础设施工程,规模与影响世所罕见。两条线路部分区段沿用至今,现实功能与遗产身份混合,保护管理都相当棘手。看似巧合却反映国际趋势的是,两者近年都努力通过文化线路整合区域资源,带动区域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

“中国大运河与意大利阿匹亚古道两条文化线路,大道偕行、交流互鉴,通过文化线路整合区域资源,带动区域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表示,交流互鉴对于两国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推动两种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文化交流和合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作出更大的贡献。

△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袁林旺

如何利用地理学赋能智慧大运河建设?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袁林旺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综合自然地理环境、社会发展格局和技术水平等因素,袁林旺从“借势、就势、立势”三个方面深入剖析了中国大运河形成和发展的地理基础。结合中国大运河的地理工程意义,遗产点线面乃至不同区域文化遗产的时空联系,以及区域人口、经济、交通等因素,袁林旺探讨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地理学思路,并提出以信息地理学为理论指导,构建自然——人文——信息三元世界视角下的大运河“数字底座”,为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提供地理场景复原与虚拟在线、地理过程分析与模拟、主体信息全地理展示等能力,以地理智慧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同时,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法国专家会员尼古拉·若巴尔通过对法国南部运河的现状分析,剖析了运河的改善方向。他认为,有必要加强运河作为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力,并发展和协调可持续和优质的旅游业,例如在港口或河流停靠点发展服务。

△扬州市副市长刘流

“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行业大咖、专家学者相聚一堂,共同探讨学术成果、分享经验做法、探索创新实践,必将为扬州进一步做好大运河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利用、打造文化旅游名城注入更强的动力和活力。”扬州市副市长刘流表示,扬州将持续加大对扬州文化遗产的研究、发掘、修缮力度,切实保护好各类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进一步聚焦特色打造,深入推进“运河十二景”系统提升、聚焦创新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快推动大运河旅游度假区建设,积极探索文化遗产创新展示新方式、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现代快报+记者胡玉梅刘静妍庄剑翔/文牛华新/摄

(校对 张静超)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