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快资讯:两会观察 | “苏大强”的底气从哪里来?

最近,在南京相聚的朋友间经常会讨论交流一个问题: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2023年的机会多不多?钱好不好挣?手头的钱往哪里投?是及时消费还是把钱存起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显然,这些具体而微的疑问都导向了一个宏观的问题:人们对接下来一段时期的经济发展信心如何?

对于未来的判断,就得有十分权威且全面的信息。1月15日上午,江苏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在南京开幕,省长许昆林作政府工作报告。与一般年份报告略有不同的是,这份报告内容跨度为十年,既总结了过去五年成绩,也部署了未来五年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信息量极大。

认真读完这份报告,我们能看到经济大省江苏发展的底气何在,也就对未来经济发展满怀信心,可以说,报告传递出一个重要信号:在经济发展上,你永远可以相信“苏大强”。

底气来源于稳固的基本盘

有人说,对于人生而言,最大的底气来源是自己的实力,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一个大省,即底气靠的是经济基本盘如何。

先从报告中看一下2022年的经济数据:2022年全省GDP预计突破12万亿元、再上一个万亿元新台阶、人均达14.3万元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9258.9亿元、同口径增长1.5%。

这份答卷十分关键,年前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对于经济大省来说,去年江苏经济是“持续面临”这三重压力,经济发展可谓是“承压前行”。

但令人欣慰的是,即使面对重重发展压力,江苏基本盘依然稳固,经济总量和公共预算收入皆增长,此外,报告还称2022年全省“经济运行呈现持续恢复、回稳向好态势。”从去年经济运行曲线看,呈现一个V字形走势,展现出江苏经济的韧性。

当然也应该看到,江苏为稳住基本盘做了很多工作,如加大惠企纾困力度,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过4500亿元,全年新增贷款2.63万亿元;一批百亿级产业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制定实施“促进外贸保稳提质12条”等政策措施,进出口总额达5.45万亿元、增长 4.8%,实际使用外资达304亿美元、增长5%左右、规模继续保持全国首位。

制造业是江苏经济基本盘的底座,报告指出:2022年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为89.1,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7%以上,均居全国第一;物联网、新型电力装备、工程机械、生物医药等10个集群获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居全国第一;2022年数字经济规模超5万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1%左右。

江苏是制造业强省,位于产业链的中间品类企业很多很强,它们通常被所在产业内部人所熟知,常常被称为“隐形冠军”“细分龙头”“单项冠军”。

把时间线拉长,看看过去五年制造业的成绩单,对于江苏制造业的高质量会有更清晰的认知:五年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86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09家,累计新增境内上市公司274家。

此外,分析经济基本盘同时,还需要抬头看看江苏所在的区域——长三角的发展态势:对于2023年经济增长目标,上海预期增长5.5%以上、浙江预期增长5%以上、安徽预期增长6.5%左右。

作为全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和压舱石,沪苏浙皖四地向好预期为今年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心剂”。

底气来源于高水平的科技创新

在苏南地区流传这样一个故事:多年前,无锡易通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曾因受制于工艺难题,一条滚子生产线无奈停产,得知消息的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丁劲锋博士随后上门,免费给易通精密开了张“方子”,对设备进行改造。每台设备的改造费用仅1000多元,但公司一下子增加了1400多万元的订单。

这一故事蕴藏着江苏经济如何转型发展的答案。正如丁劲锋博士一项技术可让一家企业倍添动力。在发展一线,江苏正在全力推进科技强省建设,且前沿的科技创新技术与企业之间的深度互动也越来越频繁。

通常而言,衡量一个地区科技创新投入力度的指标是“研发投入强度”,当研发投入达到3%,就意味着达到了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报告显示,2022 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左右,达到了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

做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尤为重要,是集聚创新资源、汇聚创新人才、开展技术创新的有效载体,因此,重大科研平台也被外界形象称为科研创新的“引擎”。

报告列出了一系列江苏的科创“引擎”:苏州实验室获批建设,紫金山实验室纳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太湖实验室、钟山实验室挂牌运行,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创新中心获批在南京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成效明显,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在全国率先实现设区市全覆盖。

这一系列创新平台犹如基础设施,会天然地聚集大量人才。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舒尔茨在《人力资本投资》中指出:有技能的人的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本收益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报告显示:2022年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超过1400万人,研发人员达108.8万人,在苏两院院士达118人。

无疑,天下英才为苏所用,这些“最强大脑”汇聚江苏,将为这里的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支撑。

底气来源于拼闯的精神

从近期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会议内容看,全力拼经济已经成为当下和未来最重要的任务。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全省各地都须为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踩足油门。

一次次的事实证明,你永远都可以相信“苏大强”。前段时间,江苏各地外贸企业组团包机出海抢订单上热搜,令无数网友称赞,这正是生产一线企业家们以敏锐嗅觉敢于拼抢发展先机的体现,其背后既有对失去订单的担忧,更是有立志抢夺发展先机的豪情。

抢订单效果也十分明显,南京一家家纺企业去美国抢回2000万美元订单,苏州一家电器公司去日本成功拿下三年20万台生意,无锡一家精密仪器企业去意大利签下5000万元订单……

对于熟悉产业的人来说,看着这一串串数字对未来会满怀希望与信心,数字背后是无数条企业产线接下来一段时间的忙碌,是数以万计产线工人的就业岗位,是经济恢复发展的活力所在。

在“最强县级市”昆山,关于敢闯敢干的故事时常被人们津津乐道:20世纪80年代,昆山还是苏州地区下辖各县区中经济最落后的“小六子”,但昆山人自力更生、白手起家,没有资金条件,就大胆尝试以批租土地获得启动资金;没有项目条件,就主动出击招商引资,“拆笔记本电脑招商”……

四十余年的改革开放经验表明,经济发展离不开持续地改革,越是勇于改革、敢于闯无人区、乐于破除发展路上藩篱的地方,就越能获得发展先机。报告也透露了一份江苏改革成绩单:全面完成全省机构改革和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五年累计取消、下放433项行政权力事项,连续4年位列“营商环境最佳口碑省份”……

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在面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双选题”下,2022年全省的重大项目推进度可谓“满分”:国家发展改革委1月13日发布消息,2022年以来,江苏持续加大基础设施、产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等领域投入力度,截至2022年11月底,220个列省重大项目投资完成率达108.3%、提前完成投资计划,一批百亿级产业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

江苏的拼闯还体现在政策的及时与力度上。去年2月,省政府印发进一步帮助市场主体纾困解难着力稳定经济增长的“苏政40条”,用“真金白银”和真招实招为各行各业纾困解难;4月,江苏印发《关于有效应对疫情新变化新冲击进一步助企纾困的政策措施》,再次出台22条扶持政策,增强惠企力度……

2023年江苏怎么干?报告中明确列出了10项年度重点工作,释放了诸多利好的政策举措。比如,积极扩大有效需求,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推进科教人才强省建设,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更大力度推动改革开放,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持续做好民生保障改善工作,积极稳妥防范化解风险挑战。

可以说,发展的路线图已经绘好,这些重点工作有的是继续筑牢江苏经济基本盘,有的是推进江苏经济发展的创新引擎,有的是秉承江苏敢闯敢拼精神积极推进改革开放,传达的是江苏经济越干越好的信号:过去、现在、未来你永远都可以相信“苏大强”。

现代快报+记者 熊平平

关键词: 经济发展 基础设施 经济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