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开了家3平方米咖啡店:没有固定营业时间,想去喝发个消息

“刚刚找你的,你不在!”走在路上,有顾客和徐云龙打招呼。半年前,80后的他在扬州西区开了一家面积只有3平方米的咖啡店,和方圆一两公里内的不少咖啡爱好者结成了朋友。小店并没有固定营业时间,想喝咖啡了,顾客们就会发个消息给徐云龙,口味、配送时间均可定制。

用徐云龙的话说,这是一间社区咖啡店。20年走南闯北,让他有着一本与众不同的“生意经”。3月29日,现代快报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他说:“店面就要找小的!”

这个3平方米的小店坐落于一处综合体的金街中,店面呈楔形,最窄的地方只有50厘米左右,最宽也只有1.2米,里面没有座位,操作空间也只能站下一个人。别看空间不大,里面却“五脏俱全”。各种隔层分布,放了咖啡机、磨豆机、打包物料、3台小冰箱、一台制冰机、一台烘豆机。从咖啡师到服务员,也由徐云龙一个人“包圆”。

2000年,徐云龙前往国外求学,学的是电子信息化专业。毕业后,他做过摄影师、干过石油行业,“做过七八个工作。”国外求学创业20年,徐云龙前后接触了多个行业。他有一个本事,能把自己的爱好转变成职业。喜欢喝咖啡,他就考取了SCAA烘豆师证。

一年多前,他来到了妻子的家乡扬州,开始了自己人生的另一种走法。“到底是做摄影行业还是做咖啡行业,我是有考量的。”最终,他选择了咖啡。一开始,徐云龙在后备厢集市中摆摊卖手作咖啡,后来决定开个店,将社区咖啡的理念用上。

徐云龙所说的社区,是一个广义词,包含了居住区、商圈、写字楼等。在扬州西区,年轻人多,对咖啡的需求量也大,在这里开咖啡店,更加精准。

2022年下半年,徐云龙就开始寻找店面,既然是社区咖啡,那么就不用太大面积。“店面就是要找小的!”最终,这个3平方米的、没有被人使用过的铺子进入了他的视线。一番装修后,这个仅投资5万元左右的咖啡店正式营业了。南洋咖啡、私人手作,徐云龙的咖啡有着独特的风味,很快在客人们的口口相传中流行了起来。

客人没有地方坐着喝咖啡怎么办?每每遇到有这样需求的顾客,徐云龙都建议他们在门外的大堂里品尝。基于此,他给这个咖啡店起了个名字:大堂小咖。

他说:“做咖啡看心情!”

开这个店,徐云龙是自由的。广交朋友的他半年之内已经有了数以百计的忠实客户。什么时候开门,做什么口味,什么时候送,甚至收不收钱,都看心情。这并不是“拽”,而是他把客户当作朋友相处的一种模式,用流行的话来说,叫“私人订制”。

这是徐云龙特有的“生意经”。早在国外做摄影师的时候,他就结识了世界各地的好朋友,这也给他带来了许多机会。这个理念也被他用在了咖啡店的经营中。每到下午茶时间,周边的客户都会溜达到店里买上一杯咖啡,如果徐云龙不在,那就打电话、发消息订制。这已经超越了老板与顾客的关系,而是变成了朋友之间的相处模式。

“我每天都要喝一杯黑咖啡,想喝了,就发消息给老板。”明女士是在附近上班的一名展柜设计师,大堂小咖的开业,让她这个咖啡爱好者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买上一杯咖啡,站在店门口和徐云龙聊聊天,是她每天放松的方式之一。

而这也是徐云龙的目的:社区咖啡定位是为方圆一到两公里内的客户服务的,对于在这个范围内的顾客来说,这里就是他们的茶水间。

“我选择的市口,就是靠近路的,很多客人开车过来买上一杯咖啡,车都不用停。”徐云龙说,在自己的店里喝咖啡,不限交通工具,不限人群,这也是他对自由的另一种诠释。

他说:“小店面、专业化是发展方向!”

咖啡行业扬州的发展速度如何?徐云龙有着自己的见解。

这些年来,扬州大大小小的咖啡店开满了大街小巷,这在徐云龙看来是一件好事情。“一开始大家只是到店里打卡拍照,顺带喝上一杯,但喝得多了,自然会提升对口味的要求。”这样一来,不少咖啡店就会向小店面、专业化方向良性发展。

现在的徐云龙,已经尝到了这种发展的“红利”。目前,有7家咖啡店聘请他为顾问,负责咖啡选材、烘焙方面的把关和培训。

作为扬州社区咖啡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徐云龙很看好这种经营模式。采访中,他也向现代快报记者表达了这种想法:“我的这种模式,可以给想开咖啡店的年轻人一种方向。”低成本投入,以方便便宜健康为理念专心服务区域内客户,并用咖啡引流带动其他的业务发展,不失为现在年轻人创业的一条好赛道。

现代快报+记者庄剑翔文/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