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隐藏在古籍中的深海巨兽传说

“你听说了吗?”“听说了!大鱼吃人!”


【资料图】

“老虎下水变鲨鱼了!!”

“就在入海口”“危险!”

“剖开鱼肚,还找到了些金银首饰”

……

电影《巨齿鲨2:深渊》正在热映,不过上面这些紧张的窃窃私语、身临其境的描述、心惊胆战的警告,可不是来自电影观众,而是时空穿越,拉回到清代、明代、宋代……甚至更早之前,在沿海沿江地区就有“鲨鱼”的传说。

今天,文脉君邀请作家、海洋文化研究者盛文强,带着读者们一起寻找隐藏在各类古籍文献中的海洋巨兽。

最早被目睹的“哥斯拉”

可能是鲨鱼

午后沙滩上,两栖猎龙正在争抢刚刚捕获的猎物,突然,丛林里冲出一头咆哮嘶吼的霸王龙,一口咬住试图逃窜到海里的两栖猎龙。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正当霸王龙享用两栖猎龙之际,蛰伏水下的巨齿鲨一跃而起,张开血盆大口,生吞霸王龙。

这是《巨齿鲨2:深渊》预告中出现的画面,短短10秒的食物链三吃,尽显巨齿鲨作为顶级掠食者的强悍地位。

不过,大约距今150万年前,巨齿鲨就灭绝了,那时人类刚学会直立行走,还仅限于陆地活动,和巨齿鲨几乎没什么交集。

但类似巨齿鲨这样能造成巨大破坏的海洋巨兽,人类可真遇到过。

△ 《朝日新闻》刊载的海怪记录

1909年3月5日,日本《朝日新闻》刊载了一篇英国汽船苏丹(Sultan)号由新加坡出发到达横滨,途中在台湾附近海域目击到海怪的纪录,并配了海怪的图像。目击者指出,这只海上怪兽像水牛一样游泳,背上有一排棘刺。这或许是哥斯拉怪兽的最早记录。之后,哥斯拉成为日本流行文化及全球最知名的代表符号之一,还出现在各种影视作品中。

盛文强认为,《朝日新闻》记载的海怪图,很可能是鲨鱼。这张图也被视为初代目的“哥斯拉”。

鲨鱼上了岸

就能变老虎?

鲨鱼,海中最凶猛的鱼类,能吃人。

《响水县志》中多次记载了灌河中有大鱼伤人的事件,现在来看,也可能是从入海口附近逆流而上的鲨鱼。

明代林日瑞的《渔书》载:“鲨鱼性善沉,身有黑点文,常沙中吹沙,故名。”紧接着,《渔书》还提到了鲨鱼的变形,“尝以春晦陟于海山之麓,旬日化而为虎。”也就是说,当时的人相信鲨鱼登上海岸,十天就变为老虎。

并且据说这种变化是可逆的,老虎入水后也可以变成鲨,遨游四海。

清代画家聂璜《海错图》中亦有“鲨变虎”,全然是一只老虎的形状,但没有脚爪,据说是变形未全之象。还有一次目击事件,发生在明嘉靖年间,嘉兴的海滨滩涂上有一只鲨鱼,众人带着器械前去捕捉,见鲨鱼已变成虎状,“毛足不全,滚于地,不能行”。众人用木棍和巨石将其打死,免得它害人。

至于鲨鱼和虎为何会联系在一起,或许是因为这二者都有锋利的牙齿,凶猛,而且吃人,分别是海中和陆地上的危险动物,因而有了对等的关系。

古人认为动物之间可以互相变化,雀入水为蛤,腐草为流萤。

在清末江苏人吴友如主编的《点石斋画报》中,就有一幅《鲨鱼化虎》,很能说明这种观念。

△ 《江苏文库·研究编》之《江苏历代名人词典》中,记录了吴友如的生平

该文称宁波有一艘船返航,经过东渡口,天气晴朗,忽然波浪如山涌起,船身颠簸,水手们不知所措,“瞥见水中一物,兽首而鱼尾,撺登沙岸,滚跳数次,一转瞬间全身竟变为虎。”这是鲨鱼化作老虎的目击现场。

图中所绘的沙虎,上半身是虎头,电眼钢牙,有两只虎爪,虎形一直到胸和背,再往下看就是鱼身,是正在变化中的状态。半虎半鱼的样子,形同海怪。

有图无真相

鲨鱼画成淡水鱼

清代画家聂璜在《海错图》中画过虎鲨。

△ 《海错图》中的虎鲨

袁枚《子不语》中也提到,朱鹿田先生曾在康熙年间见到松江提督在水池中养虎,用鱼虾投喂,“以铁栅围之,名曰水虎”。

明代《渔书》载:“余友人尝言,邻有渔者捕一大鲨,剖之腹有白金,其人已化,而金不化。”就是说渔民捉到一头鲨鱼,剖开肚子,里面有金银首饰,说明它吃了人,人已经化了,金子还没有化。

清代《古今图书集成》里的鱼虎,实际也是鲨鱼,只不过画成了虎头鱼身。

△ 《古今图书集成》中的鱼虎图

清代《图画日报》里的一幅《海鱼噬人》,也是画的鲨鱼,事发于广东惠来县,鱼画得像淡水鱼。

在盛文强看来,这都是早期博物学的混沌所致,因为古人对于海洋的认识不够,就常常按照陆地经验去想象海洋动物。这也是一种古代无法避免的信息差,亲眼目睹的渔民不会画画,而会画画的人又不在现场。

比如同样刊载于清末《点石斋画报》里的《巨鱼入海》,这里的海兽可能是鲸,也可能是鲨,事发于旧金山,但画得却像淡水的鲢鱼。

鲨鱼和鲸鱼

傻傻分不清

有时候,古人也将鲨鱼视为鲛。

《江苏文库·精华编》之《淮南子》中提到“一渊不两蛟,水定则清正。”解释即为“鲛:鯊魚。一说,鱼二千斤为鲛。”

△ 《江苏文库·精华编》之《淮南子》

鲨鱼和鲸鱼这两种海中巨兽,古人常常弄混。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便记载了莱州鲸鱼搁浅的一段传闻:“康熙初年,莱郡出大鱼,鸣号数日,其声如牛。既死,荷担割肉者一道相属。鱼大盈亩,翅尾皆具,独无目珠。眶深如井,水满之。割肉者误堕其中辄溺死。或云,海中贬大鱼则去其目,以目即夜光珠云。”

因这条大鱼无眼珠,故被附会为是海中龙宫遭贬的大鱼,它的眼睛是夜明珠云云,更为神奇的是,居然有人在大鱼眼眶的积水中溺死。

清代聂璜《海错图》里的井鱼,也即鲸鱼。古人认为鲸鱼头顶有一口能喷水的井,所以叫井鱼,而且认为它喝下海水,从头顶的井口就能喷出淡水。

△ 《海错图》里的井鱼

然而,能亲眼看到鲸的人毕竟是少数,在海上航行的水手只能看到鲸喷出的水柱。

《太平广记》引《玄中记》曰:“东方之大者,东海鱼焉。行海者,一日逢鱼头,七日逢鱼尾。鱼产则百里水为血。”

然而自始至终,大鱼并未露面,只是在水下潜行,鱼头或鱼尾鱼鳍等身体部件偶尔露出水面,一鳞半爪之凭,成为海滨居民观察海中大物的坐标系。

生财有道

有人刻了几千张怪兽图

庞大凶猛的海中巨兽,也不全都是吓人的。

日本江户时期绘本《栗氏鱼谱》中的是双髻鲨,又叫相公帽,头部结构像个帽子,甚至有点萌。

即便是海中霸主鲨鱼,如遇搁浅同样是灭顶之灾。

《海盐县志》里记载有鲨鱼搁浅的事件,事发于明代嘉庆年间,鲨鱼体型巨大,人们用圆木撑住鲨鱼嘴,钻进鲨鱼体内割取内脏。主要是割鱼肝炼油,因为鲨鱼的肉不太好吃。鲨鱼的鱼鳍倒是美味,即所谓的“鱼翅”,价格很高,所以有的渔民捕捉到鲨鱼,只把鱼鳍割下来,再把鲨鱼扔回海里,被割掉鱼鳍的鲨鱼不久就会死掉。

也有的神奇动物会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毕竟,神奇动物从古至今都很吸引人。一些机灵的人,甚至会以此谋财。

《点石斋画报》就里提到京城有一片湿地里出现了怪兽,某刻字铺甚至刻印了数千张怪物图像售卖,发了一笔财。

当然,在更漫长的岁月中,随着人们对于江河湖海的认识逐渐加深,海洋生物也渐渐作为海产品,呈现出朴实的本来面目,也出现在更多的诗词和小说等的描述中。

比如《江苏文库·书目编》之《江苏地方文献志》中这样描述渔湾(今南通市通州区石港镇)的景色:“吹风燕子虎头鲨,黄蟹青蛏又对虾。本港挑鲜鱼担满,江刀不及海刀多。”“携尊同上翠云楼,楼外云帆片片浮。长笛一声芦港里,老鱼无恨也悲秋。”

文 | 现代快报+记者 郑文静 张文颖

图 |部分图片由盛文强先生提供,在此致谢

视频 | 现代快报+记者 李艺蘅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