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热点-快快评丨“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直面痛点难点


【资料图】

3月16日消息,国家卫生健康委等三部门发布关于做好县域巡回医疗和派驻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5年,实现“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头疼脑热在乡镇、村里解决”。这一要求,呼应了群众的看病需求,提出了切实的目标,令人为之一振。

就近看病,本身是一种便利。但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以来,生病了喜欢舍近求远,往大城市跑,成为一种“惯性”。这固然是一种更为信任“大医院”的传统心理所致,但相关选择也涉及医疗资源的分布状况。不必讳言,城市卫生资源相对过于集中是个老问题,农村卫生资源较为不足,形成结构上的矛盾,影响着患者的选择。

显然,唯有从结构上加以调整,逐步推动医疗资源下沉,惠及更多地方的群众,才能让群众吃下“定心丸”,增强就近治疗的信心和底气。在前述三部门所推出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明确要求:基本建立稳定的县域巡回医疗和派驻服务工作机制,乡级医疗卫生人员队伍进一步壮大,持续保持村级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农村居民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明显提升。这种直面痛点和难点、加强医疗卫生资源优化调整的方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可以有效解决老大难问题,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均衡布局,推动和加快分级诊疗体系的打通。

过往,大病小病都“出县”,意味着分级诊疗理念未得到落实,意味着“大医院”忙累不堪,“小医院”清闲不已。其间,医疗资源的挤兑、闲置、浪费情形较为明显。这种状况长期存在,不利于卫生健康领域高质量发展。

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通过机制和技术改良、创新,让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更为科学化、均衡化,显示出层次感和柔韧度。近年来,江苏、福建、新疆等地持续推动医疗资源下沉,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解决小毛小病,成效显著。一些地方启动“流动医院”进乡村、家庭医生“签约上门”,创新了思路,盘活了资源,受到群众欢迎。

医疗资源下沉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个必须长期投入的过程。培养优秀医疗卫生队伍,提升医务人员服务能力水平,改善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是题中应有之义。只要我们以患者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就一定能按时实现既定目标,增强群众在医疗卫生领域的获得感、安全感。

现代快报首席评论员 戴之深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