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快看:九位专家高端对话铁三角: 三大增长极如何撑起中国“经济核”

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经济发展三大增长极,各有特色,彼此竞合相连。铁三角将如何撑起中国“经济核”?


(相关资料图)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现代快报发起,北京青年报、新民晚报、深圳特区报四地联动,邀请来自三大区域的9位全国人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共话发展,共谋未来。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

建议给予“开路先锋”更大支持

“建议在国家政策层面继续支持长三角—粤港澳(无锡)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区建设,在相关政策文件中继续予以明确;推动建立长三角、粤港澳两大区域多层面、常态化合作机制,加大区域对接合作力度,鼓励地方开展先行先试,积极探索跨区域合作的实施路径;建议在重点领域推动一批重点合作事项。”

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

共建跨区域人才交流机制和数字平台

“在全国加快培育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三大经济增长极发挥各自产业发达优势、教育优势和科技优势,协同人才培育和流动,利用数字网络建立起跨区域的人才交流机制和平台,实现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沿海经济布局。”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创始院长连玉明:

借助数字化技术推动形成区域合作新格局

“进一步构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全国多个区域的数字合作机制,通过数字化创造更多利益契合点、合作增长点、共赢新亮点,推动形成区域数字合作格局。这将从根本上缩小数字鸿沟,促进共同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

超特大城市应建设市域铁路环线

“建议因地制宜地加强轨道交通的多层次、分类别设计,加快构建不同容量等级和不同速度等级,有序衔接、供需匹配的综合轨道交通网络。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区域要针对都市圈、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多高铁站、多机场间换乘难和中转低效的问题,建设地下环形快速联络线、市域(郊)铁路环线,形成与不同高速交通模式的高效连接。”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院长郭继孚:

京津冀除了硬件互联互通,还需提升“软服务”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已经进入新阶段。下一步,三地应在硬件互联互通基础上,提升“软服务”水平,通过预约出行等智能化手段提升三地的出行效率。”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

三大区域要形成合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探路

“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三地有不同定位,其差异性形成了明显的比较优势,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韧性、空间和潜力所在。三大区域要形成合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探路,提供重要经验。”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科学院副院长曹阿民:

互学互鉴互享,优势资源互相导入

“在全国一盘棋的背景下,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三个区域可以互学、互鉴、互享,优势资源互相导入,能够跳出本区域的‘圈’,形成区域与区域的合作,最终达到更高层面、更广范围的一体化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

协同创新给大湾区科技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经济的引擎发动机,都承载着国家赋予的特殊使命,其发展对中国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三地各有独特的优势,发展有较强的互补性,在探索重大科技项目联合攻关、创新人才培育与交流等领域有广阔合作空间。”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会长王理宗:

共建实验室系统,加大科研协同联动

“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各自优势明显,‘强强联手”意义深远。要让三大增长极携手并进,除了在政府层面进一步加大交流和沟通,建立起长效的协调沟通机制,还要充分发挥社会层面的力量——行业协会商会的作用。在科研的协同联动上也大有可为,还要在体制机制上加强创新。”

现代快报+记者项凤华熊平平鹿伟徐苏宁李娜

北京青年报记者 董鑫刘洋

新民晚报记者 毛丽君 范洁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舒瑜 周元春 宁若鸿/文 何龙 温涛/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