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他只为陪着她,13年如一日在墓园当保洁员

2023年清明,再见到张振林时,他已经从头发花白,变成须发皆白。10年倏忽而过,他的模样变了,妻子墓前的松树长高了,不变的是,他仍旧守在妻子的墓前。2010年,妻子夏兴芳去世,他在南京雨花功德园的壁葬区为她精心挑选了一块碑,正对着回家的路。从此,他留下来成了一名保洁员,成了亡妻的守墓人,即便阴阳两隔,也日夜相伴。

陪陪她看看她,有时间和她讲讲话

清明时节,细雨纷纷,张振林将妻子的墓碑擦了一遍又一遍。石碑的边边角角、上下缝隙,他全都仔细擦过。和这面壁葬碑墙上其他墓碑相比,夏兴芳的没有花束,没有丝带,但格外干净。“胶带粘过以后会留下印子,不好擦。她生前最爱干净了。”


【资料图】

仔细擦过后,他将抹布叠好,收进了口袋。这块蓝色的抹布是专属于妻子的。十几年来,他在墓园擦过成千上万块墓碑,为一个个名字抹去尘埃,而妻子的这一块,他格外地用心。“这是专门给她用的,不能搞混。回去了洗干净,晾起来。”他看着妻子的名字呢喃:“兴芳,我又来看你了,你今天怎么样?”

这是13年来张振林的日常。在妻子去世后第二个月,他就辞职到功德园当保洁,一个月工资虽然不多,他却很满足。“每天做完我的工作后,可以过来陪陪她,看看她,有时间和她讲讲话。”

他13年如一日为妻子守墓

“说什么呢?其实她也听不见了。”张振林叹了口气,13年的守护不离,并不能有回应,说着说着,这个68岁的老人似是委屈,又像是不甘,哽咽着红了眼睛:“说我每天做了什么,说我想她了,不知道她在下面过得怎么样……”

时至今日,让他耿耿于怀的还是妻子的突然病故。夏兴芳1948年出生,比他大了7岁,但除了血压有点高,平时很少生病。2010年的冬天,快到年底了,她摔了一跤。“她只是摔了一跤,没想到这会要了她的命,从送进医院开始,就一个星期,人就走了。太突然了……”他反复念叨着“太突然了”。

无法接受妻子的离去,安葬妻子后,张振林选择到雨花功德园当保洁员,这样就可以不离开她了。他把两人的合照放在宿舍里,休息的时候就可以看到,吃饭的时候将照片放在桌旁,这样他们就可以“一起”吃饭了。“这是我们这辈子唯一一张合照,是女儿在梅花山给我们拍的。”

最难忘妻子亲手做的蛋炒饭

1986年,31岁的张振林和38岁的夏兴芳结婚了。两人在亲戚的介绍下,走到了一起,彼此都是想找个人好好过日子,有个家。“她很好。”

结婚后,张振林负责工作赚钱,夏兴芳负责料理家务,种点菜贴补家用。心疼丈夫每天都要出去干活,夏兴芳雷打不动,每天早上都会准备满满一大碗蛋炒饭,让他吃饱肚子,攒足力气去干活。除了多打几个鸡蛋,没有别的花样,只加少许盐,一点点葱花,这样的蛋炒饭是张振林的最爱,“我天天吃,一点都不腻。”

有了妻子的爱心炒饭,张振林中午在外面就随便吃点。“能省点钱,而且她肯定准备好菜等我回家了。”回到家,夏兴芳已经做好了晚饭,虽然只是普通家常菜,却也是他最难忘的家的味道,“红烧肉、红烧鱼,我俩都爱吃。”

每天吃过晚饭,夫妻俩都要出去散散步,绕着小区走一走,张振林说他在单位发生的事儿,夏兴芳会讲街坊邻里的趣事儿,有时候能走上个把小时。

结婚20多年,两人从来没红过脸。虽然是“姐弟恋”,却都是张振林让着夏兴芳,所以即便她有点急脾气,两个人也吵不起来。

愿寸步不离地守候,直到走不动的时候

夏兴芳突然去世时,只有62岁,不仅让张振林情感上难以接受,在身后事的处理上也让他措手不及。“那时候我们家住在夏家凹,就在雨花功德园旁边,后来知道功德园有一条龙服务,让我省心了不少,一些事情就交给他们做了,我专心给她挑选墓地就好。”

那两天,他在功德园走了一圈又一圈,就想给妻子找个“住”得舒心的地方。“这块壁葬,后面是竹林,还有梧桐树香樟树,前面有松树樱花树,旁边还有喷泉。”阳光充足,一年四季草木繁盛,开满鲜花,更重要的是,前面有一条宽敞的路,沿着一直往下走,就可以走到原来的夏家凹,夏兴芳的老家。“我们住了几十年,她葬在这里,面朝着家的方向,就不会迷路了。”

时间改变了很多,但对于张振林来说,好像又没有改变什么。“保洁干到什么时候?到我走不动的时候吧。”他说,等到了那一天,他要和妻子合葬在一起,这样就真的永不分离了。

现代快报+记者 项凤华 王益/文 顾闻/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