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有群“追蚊子的人”:把自己当诱饵,每次都要忙到半夜

每年的七八月份是蚊媒消长的高峰,也是“捕蚊人”最忙碌的时候。酷暑下,他们早出晚归,在户外抓十来个小时的蚊子,进行数据分析,为防控疟疾、登革热等虫媒传染病提供媒介数据支撑。近日,现代快报记者走近常州市疾控中心捕蚊小分队,揭开捕蚊工作的神秘面纱。

捕蚊现场,拿自己做诱饵


(相关资料图)

最近一次的捕蚊工作是在8月4日傍晚。匆匆扒拉几口晚饭,2人捕蚊小分队就出发了,这一次目的地是省级蚊媒监测点奔牛镇,开展日间捕捞伊蚊幼虫和夜间人诱捕蚊监测工作。

△人诱法:在户外捕捉蚊子

“今晚我们用的是诱捕法,就是让一人坐在蚊帐内当‘诱饵’,一人打开手电筒拿起设备捉蚊子。”常州市疾控中心血防科工作人员朱仕英告诉现代快报记者,蚊子对于人体所散发出的二氧化碳敏感,“人味”便是最佳的诱剂,因而人诱法这种传统的监测方法一直是观察蚊子密度和季节消长的主要方法。

到达现场,2人小分队成员与奔牛医院的两名工作人员会合后,立即开展诱捕工作。支起了一顶蚊帐,一个人坐在蚊帐中,另外的人守在蚊帐外,没一会工夫蚊子就开始聚拢过来。接下来,每隔一个小时,蚊帐外的人利用捕蚊器捕捉蚊子,外层、里层……一只、两只、二十只……这是个精细活,分不得半点神。

△人诱法:在户外捕捉蚊子

等待、捕捉、收集、记录……如此往复五次,午夜已过,现场的每个人都已是满头大汗。一个通宵奋战,数不清的蚊子在透明袋子中飞舞,作为“战利品”它们被带到疾控实验室进行种群鉴定和密度监测。

哪有蚊子,哪就有他们的身影

除了晚上诱捕,白天的监测任务也并不轻松。常州市疾控中心血防科科长谢轶青告诉记者,白天捕蚊小分队需要顶着35℃以上的高温,挨家挨户收集之前放置的蚊虫孳生陷阱景观盆,其目的是通过每30天更换1次诱剂和水,观察景观盆内是否有虫卵、幼虫、蛹、成虫。

△蚊虫孳生陷阱景观盆中找蚊子

一个个景观盆收集完毕,找个有阴凉的旮旯,工作人员蹲在地上,用纱布收集捕捉陷阱景观盆中的目标虫,然后再换上新的诱蚊剂和清洁水。

“我们还要去田间杂草中,村民们的房前屋后,寻找有积水的瓦罐、水桶,看能不能找到蚊子的幼虫(孑孓)。”谢轶青介绍,这种监测方法叫作布雷图指数法,主要用于检查记录室外所有小型积水容器及其幼虫孳生情况,收集阳性容器中的蚊幼虫进行种类鉴定。

△布雷图指数法寻找蚊子

捕蚊人的坚守,说起蚊子如数家珍

“不但我们市疾控有捕蚊人,辖市区的疾控中心、乡镇医院也都有,这项工作一般从5月份开始,每半个月开展一次,一直持续到每年的10月份。”谢轶青说。

△捕蚊小分队收集到的蚊子样本

据介绍,蚊子是一种重要的病媒传播生物,与疟疾、登革热、乙型脑炎等疾病息息相关,无论是人诱法、蚊虫孳生陷阱景观盆法,还是布雷图指数法,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监测蚊虫种类、分布特征和蚊虫密度,以将蚊虫传播扼杀在萌芽中。

捕捉到蚊子后,工作人员先用肉眼粗辨蚊种,存疑的继续利用显微镜细辨,每个捕蚊人都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按蚊、伊蚊、库蚊……提及如何鉴别看似没啥差别的蚊子,每个捕蚊人都如数家珍。“常州地区的蚊子主要是以库蚊为主,也叫家蚊。”谢轶青说。

△在显微镜下辨别

据了解,自2011年至今,常州即无本地原发感染疟疾病例报告;2015年,常州市市级达到消除疟疾标准。这一切离不开捕蚊人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固然本土疟疾已消除,但捕蚊人一直都在。夜幕中,烈日下,他们一直在路上。

通讯员姚瑶现代快报+记者陆文杰

(通讯员供图 校对 张红霞)

关键词: